名字真的會影響命運嗎?
很多人認為,名字就是一個符號而已,過度解讀,就是迷信了。
可是《論語》里卻說:「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禮記》有言:「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
「名」,除了人的稱謂之外,還是大人物的謚號,象征身份和地位,人生的價值體現等。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名字,體現了命運的安排,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01
取名,見智慧。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都來圍觀。然后就會考慮,取一個什麼名字才好呢?
在我的老家,人們習慣這樣取名:父親的姓,加上自己在宗族里的輩分,再加一個字,組合成名字。
從字面理解,充分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期待。
對于一個有文化的長輩來說,名字的來源,是非常有考究的,還不得不絞盡腦汁。
宋仁宗在位時,有一個叫何次公的小官,匯報了自己接手的案件。
案件材料送到了宋仁宗手里,仁宗就問:「這個人,叫‘次公’,是什麼意思?」
送材料的人,無法回答。
大臣龐籍在一旁,說:「《前漢書》里寫道,‘黃霸,字次公’。應該可以解釋為,‘霸’比‘王’更次一等。還可以說,這個人或者其家人,仰慕黃霸。」
仁宗聽了,頻頻點頭。
過了一陣子,龐籍被提拔為宰相。
看來,研究一個人的名字,是一門學問,可以了解別人的愿望,也可以提升自己。
明朝名人王守仁,其名字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來取的,非常有學問。
光武帝劉秀,出生在濟陽縣。他降臨的時候,房間里特別亮堂,似乎有赤光從窗外照進來,當時稻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把名字取好了,能夠體現智慧,還能吸引別人的目光,是人生和家庭積極向上的征兆。
02
改名,見格局。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名字定下來了,是不會隨意更改的。
改名字的人,其實是人生遇到了某種機遇,或者某些挫折,然后用改名字方法,來體現。
畫家潘玉良,小時候是個孤兒,名叫陳秀清。後來,她被舅舅賣到了妓院,做了賣唱的歌妓。
當時的名人潘贊化,偶遇了陳秀清,然后為其贖身,并且成婚。為了體現這樣的人生轉折,陳秀清改名潘玉良。
北宋的蘇軾,被貶黃州,生活很苦。他和家人在城東的坡上建房子,種地,非常快樂,因而有了「蘇東坡」的名字。
很多人,修改了名字,看起來是要改變一下精神面貌,或者紀念某件事,其實是人生迎來了一個拐點。
余生會朝著什麼方向走,修改名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想法。若是堅持這樣走下去,人生的格局就體現了。
蘇軾有了蘇東坡的名字之后,就真正可以定位為文學家了。一輩子都牢記簡樸的生活,舍去了架子,人生更加接地氣。
03
用名,見態度。
人有了名字,但是如何用呢?
事實上,古人對「名字」是分開用的。名是名,字是字。
比方說,蘇軾,字子瞻。
在社交的時候,用「名」,體現一個人的謙卑,或者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同輩分的人,熟悉的情況下,用「名」。
普通的社交,下對上,卑微的人對高貴的人,用「字」。
對長輩,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則就大逆不道了。
總有一些人,不會用名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
《夢溪筆談》中記錄了一個故事。
名臣盛度在揚州做官的時候,很少接待外人,也不會隨意給人點贊。
推官夏有章從揚州路過,盛度就接待了他,并且表示非常器重。
過了幾天,夏有章寫信給盛度,沒想到信封都沒有打開,就被退回了。
因為信封上,寫著「新圃田從事」,官位掛在眼前,顯然不夠謙虛。
盛度說:「這個人,已經是志得意滿了啊。」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隨時都把自己的大名,放在嘴上,或者炫耀自己的才華和財富,把自己的名字盡量突出來,就是態度不對了。給自己一個小名,尊稱對方的大名,姿態越低,命運越貴。
04
舍名,見境界。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名字變成了習慣的稱呼,并且有了名氣。
總有人,把名字和功勞聯合在一起。比方說,政治家、物理學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發明家和科學家,以及外交官,美國開國元勛之一富蘭克林。
看著「名字」,就令人佩服,但也正是我們需要舍去的。
人要往高處走,就要學會低處開始。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等,但是他在后半生選擇了出家。
他的妻子聽到「出家」的消息,非常悲傷,趕來勸說。
夫妻在西湖,站在不同的小船上對話。
妻子說:「叔同,你為什麼......」
李叔同說:「請叫我‘弘一’。」
是啊,不管如何,從現在開始,李叔同的名字,已經被舍去了,從今往后,只有弘一法師。
雖然,普通人無法在后半生出家,舍去一切,但是可以看淡自己的功名,也不要在乎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的功勞。
名氣再大,名字再響亮,都是「虛」的,舍去了,人生才會務實。
05
當然,關于名字的解讀,每個人的說法不一樣,不要彼此強求認同。
生而為人,就是一個借假修真的過程,因此我們會假借名字,修煉自己,成全自己,期待自己。
弘一法師說過:「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記住自己的名字,但不被名字困擾,人生就會更加自在;記住別人的名字,能夠好好稱呼,人際關系會變好。
慈善家陳光標說過:「像我的名字一樣,立志做中國慈善事業的光榮榜樣和道德標桿。」
記住取名的初衷,多留清白在人間,命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