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間有句老話:「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我們可以看不起那些上了年紀,且還未有所成就的人,但一定不能看不起少年郎。誰也不知道他們日后是否青云直上,或許窮到極致,人們就走上坡路了。
這里談到的白須公,一般都是指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只要人們在50歲的時候,依舊一事無成,也許這輩子就真的只能原地踏步了。
就拿我們所熟悉的70後來說。有些70后很有遠見,三四十歲的時候,就咬牙買了好幾套房子,如今已經資產千萬,有錢有勢了。
而有些70后的反應弧比較慢,到了五十歲,還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房。試想,在今時今日,一套房就能拉開普通人一輩子的差距,又何談是幾套房呢?
還是那句話,改變要趁早。老了才想到改變命運,那就真的有些困難了。
02
孔子說過,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後來人是值得敬畏的,因為沒有誰能夠保證他們不如現在的人。只是,過了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毫無成就,那就真的不值得敬畏了。
在內卷嚴重的今天,很多人35歲以后就失業了,連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都成問題。那他們的未來,不就愈發迷茫了嗎?
對此,有人會疑惑,到底什麼人,可以在50歲以后,還能充滿希望和未來呢?很簡單,你是編制內的領導,那你五十歲后,依舊很有希望。
其實,這邏輯很好理解。在編制內,要麼靠能力升遷,要麼靠年資升遷,反正只要你可以熬下去,抓住機會,那你再升一兩級,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只是,在編制外,你只能自己靠自己,沒有任何的依靠和背景,那你除了幫別人打工,為老闆努力,讓老闆買房買車,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里,還是要說一句,如果你還年輕,最好去編制內混。其余的,就不必考慮了。
03
從整體來看,編制內的人,依舊占了總體的少數。所以說,在這個世道當中,依舊是沒有編制的普通人居多。
這些普通人一生的遭遇,那是有模板的。
18歲之前,他們需要在學校當中讀書。18歲那年,如果能考上好大學,人生就有希望。考不上,基本就只能去血汗工廠打工了。
大學畢業后,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考進編制,要麼外出打拼。多數人,都選擇外出打拼。殊不知,這些打拼的人,連雙休都沒有,工資也就幾千。
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們需要買房買車,成家立業,成為了負債三十年的房奴。因此,他們就希望保住當下的崗位。
不幸的是,企業在裁員,他們在35歲或者45歲就失業了。失業后,要麼去送外賣,要麼去開滴滴,要麼成為了快遞員。反正,都很無奈。
如果不背負貸款,那成為外賣員,養活家庭,壓力不大。可如果背負貸款,這就會拉低你的生活質量。
04
過了四十歲,人們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希望養大孩子,讓孩子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實現家庭的層次跨越。
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兒,孩子也未必能做到。因為孩子的人生經歷,跟父母的人生經歷,多半是一樣的。
等混到了五十歲,望著大學畢業的孩子,他們感慨萬分,泣不成聲。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大學畢業后就失業了,如今只能在家成為了蹲考族。
年過五十歲的人們,除了外出打工繼續支持孩子讀書、考試,還能做什麼呢?也許,他們就沒有其他的想法了。除非你是編制內的職工。
很多人都說,周朝的姜子牙,80歲才出山,唐朝的郭子儀,60歲才帶兵出征,不也成功了嗎?
提這個問題的人,他們忘了一點,姜子牙和郭子儀,都是有編制的人物。前者既有殷商的編制,又有周朝的編制。而郭子儀,本就是大唐編制中的中流砥柱。
05
談到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非編制的普通人,到了50歲還沒有出息,注定一輩子辛苦命。
比如勞碌的打工人,買不到房,就沒有資產,跟別人的差距很大。而買到了房,又成為了房奴。同時,孩子也要買房,他們需要掏空家底。
這些人,要麼一輩子幫銀行打工,要麼一輩子幫孩子打工,反正基本沒啥余錢。更何況,不見得這些打工人的工作,可以讓他們安穩一輩子。
在這個年頭,就算是老闆,也不見得可以賺到錢。那打工人,就更不用想了。
還是那句話,要想一輩子安穩,要想50歲后還能有希望,最好讓自己和孩子,成為編制內的一員。或者,擁有上百萬、千萬的存款。其余的,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