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畫家豐子愷說:
「追趕不上的不追,不屬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麼復雜,簡單甚好。」
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結果,不是每一份執著都有回應。
等不到柳暗花明,那就獨自退場。
人生苦短,別再糾纏。
半生已過,學會放過。
放過,是一種慈悲
在《圓桌派》中,竇文濤分享了夢參老和尚的一段話。
老和尚說:
「對眾生要慈悲,但是,先對你自己慈悲。所謂的慈悲為懷,是放過自己,再普渡他人。」
我們對別人很好,卻把自己逼得沒有退路,事事都想要完美,最后焦慮失眠。
心理學中的「精神內耗」,就是指一個人陷入自我批評與否定中,遲遲無法行動。
以前我對自己很嚴格,從不允許自己出任何差錯,以至于活得特別累。
后來,我學著放松心態,不再苛責自己:
吃一頓飯,不擔心長胖;做一件事,不害怕犯錯;說一句話,不是為了討好。
生活,是個自愈的過程。
沒有天賦也要自信滿滿,偶爾脆弱也可以放聲大哭。
有句話叫做, 該放的放,該忘的忘。
半生已過,悲喜都已嘗遍,何必再刨根問底,走散了就算了,失去了就舍了。
作家馬德說: 「你千頭萬緒還在這里嘈嘈切切錯雜彈呢,人家早已簡衣輕裳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長路漫漫,學會放過。對自己慈悲,與往事和解。
看淡,是一種智慧
導演李安,有過六年的低谷期。
1985年,李安從紐約大學畢業后,就待業在家,沒有收入。
那是一段難熬的時光。
李安的電影夢破碎,劇本反復修改,依舊被否定;全家經濟困難,吃一頓肯德基都是奢侈。
他放下身段,變成「家庭煮夫」,每天做菜、接送小孩、掃地洗衣。
當外界爭名奪利,李安在柴米油鹽中修煉出一顆平淡的心,沒有著急,也沒有焦慮,日子過得依舊溫潤如玉。
后來,他把這六年的生活感悟,拍進《推手》、《飲食男女》等電影中,把傳統華人文化體現的細膩入微,也成功提名金馬獎。
作者陳阿咪說:
「生命是一場持久戰。一時的得與失,放在生命的長河里,根本不值一提。」
放眼未來,當下困境都是過眼云煙;
回首過去,諸多煩惱早已埋入塵土。
人這一生有三種層次, 20歲看遠,30歲看透,40歲看淡。
年紀大了,逐漸讀懂苦難的意義,不再追問「為什麼」,而是變得淡然、坦然、釋然。
釋懷,是一種境界
朋友曉玲剛畢業時,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實習。
同事們都一身名牌潮品,打扮的貴氣十足,而曉玲每天穿著T恤、背著帆布包上下班。
轉正前,領導找曉玲談話,他說了句:
「你現在需要養你的父母嗎?」
聽了這話,曉玲腦子一片空白,認為他在暗諷——曉玲平時吃穿寒酸,是因為父母太窮。
很長一段時間,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曉玲的心里。她在公司里自卑到抬不起頭來,總覺得同事們看不起自己。
后來,曉玲只好專注在工作上,從寫文案、寫PPT到帶項目,忙的沒有時間去想這事。
在升職加薪后,她拿著獲獎作品在公司演講時,同事們投來贊賞的目光。
那一瞬間,曉玲突然放下了。所謂的「穿著打扮、家庭背景」,已經不足以讓她耿耿于懷了。
什麼是真正的釋懷?
是你已經成長到不在乎、不畏懼、不猶豫,是你心平氣和的接納和原諒。
稻盛和夫說: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真正治愈你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你心里的那段釋懷和格局。」
好事壞事,終成往事。
與其積郁成病,不如慢慢忘懷。
把情緒歸零,把心結解開,踏實的往前走,就能翻開新的一頁。
很喜歡這句話: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人活著,就是一種心態。
懂得放過,懂得看淡,懂得釋懷,是一生的必須課。
來日方長,不必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