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贍養父母也是子女的義務。
但是這世上,沒有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有的老人責備子女不夠孝順的時候,卻忘了先看一看自己有沒有問題。
老了才明白,兒女孝不孝順,看的不是你有錢沒錢,而是這兩點。
一:有沒有盡到做父母的義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會在這張白紙上留下印記。
民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母親苛待自己的婆婆,每次在婆婆盛飯時都會使用一個很小的木碗。兒子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說婆婆年紀大了,用木碗不會摔碎。
一次吃完飯之后母親看到兒子把木碗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就問兒子為什麼要收起來。
兒子回答說:「我把這個碗收好,留著你老了之后用啊!」
當父母責怪孩子不孝順的時候,應該回頭想一想,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做到言傳身教,在孩子心中留下孝順的種子。
還有一類父母,根本沒有對孩子盡到撫養的義務。
他們缺席了子女的成長,沒有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想要老了就得到子女的孝順,這也是不可能的。
新聞中就有這樣的案例,男人年輕的時候出軌,丟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和小三結婚,後來又被小三給甩了,老了之后孤苦無依。
這時候他想起了前妻和女兒,又回頭找到了她們想要和她們共同生活,被妻子女兒斷然拒絕。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都沒有好好愛子女,你老了之后子女自然也就不會愛你。
二:你能不能體諒他們的難處
孝順,不應該是老人們之間相互攀比的資本。
每個子女的情況不同,能力不同,所能給老人提供的條件也不同,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量化子女們的孝心。
孝心是論心不論跡的,如果老人只把眼光放在具體的金額上,那很可能會忽略了子女們的孝心。
有的子女忙于工作,沒時間承歡老人膝下,于是他們選擇給老人豐厚的養老金,這是他們孝心的表示。
有的子女可能在經濟上沒辦法給老人太多支持,但是他們愿意花時間去陪伴照顧老人,這同樣也是他們的孝心。
有的老人不能體諒子女們的難處,對他們諸多要求。
子女們不僅僅是老人的子女,他們也是其他人的伴侶,是孩子的父母,他們還有其他的責任和義務要履行。
他們并非是不想滿足老人的要求,而是他們的能力有限,能做到的僅僅也就是這麼多了。
兩代人之間如果可以更多一些理解和體諒,相信老人也能感受到子女的孝心。
子女們對于老人的孝心,不是只看老人有沒有錢,而是他們從心而發的對老人的感恩和愛。
希望老人們也不要把子女想得那麼市儈,兩代人之間多一些溝通和包容,互相理解,兩代人之間的關系一定會越來越融洽,老人們的晚年也可以更加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