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人之一生,與大江大河相比,不過是粟米之于大海,米粒之于太倉罷了。眨眼一瞬間,其實我們都老了。
剛出來社會打拼的時候,我們總覺得人生來日方長,自己可以永遠年輕,永遠保持充沛的精力。 過了十幾二十年,人到中年的我們才無限悲嘆,人生只有時光匆匆,而沒有來日方長。
就像60后,十幾二十年前還是老一輩眼中的年輕人。可十幾二十年后的今天,有很多老一輩都離開了,60后也奔六了,正式踏入到退休的行列當中了。
有一位退休的60后,在朋友圈中寫道:「一刻,一天,一年,一輩子,只是一瞬間的功夫罷了。」
無論時間過得多快,這當中的過程,也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于 置身于轉眼即逝的人生過程當中,品味人間的酸甜苦辣,減少人生的遺憾。
過了60歲,就不要過分折騰了,把這件事做好就沒有遺憾了。
一位62歲老人的心聲,人活著,只求「快意人生」。
村口的劉大爺在兩年前就退休了,可他還是每日鍛煉,不是早晨去慢跑,就是傍晚的時候去跟年輕人打籃球,反正活得朝氣蓬勃,一點也不像退休的老人。
他的朋友就問他:「老劉,你都六十多了,怎麼每天還像個年輕人一樣,跑來跑去呢?」
劉大爺笑道: 「六十多又如何,自己想怎麼生活,那就怎麼生活。我打拼一輩子了,總結了一個道理,錢財什麼的,都是身外物,活得快不快意,才是關鍵。」
在劉大爺看來,快意人生才是你我該有的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跟自己覺得合適的人在一起,一輩子不受到世俗的影響,只聽從內心的選擇。
直到今時今日,62歲的劉大爺依舊做著各種各樣有趣的事兒,比如說學習如何玩智能手機,學習如何寫毛筆字,還跟別人到處去旅行,反而是越活越年輕了。
他說過 ,年輕的時候,我們活在一個科技比較落后的年代當中,很多東西都沒有接觸過。如今老了,可生活的科技越來越先進了,城市越來越漂亮了,如果不去接觸一下,不到處去看一看,就真的有些遺憾了。
人生的追求,莫過于此。
過了60歲,把「快意人生,聽從本心」這件事做好,就沒有遺憾了。
很多人都疑惑,到底什麼是快意人生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聽從自己的想法去做人,聽從內心的追求去生活,不計較所謂的錢財名利,看淡所謂的榮辱得失。
這所謂的「快意人生」,聽起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做起來,那就特別困難了。
比如說,錢財名利,又有誰能放得下呢?有太多的人,為了錢財名利爭奪了一輩子,等到老的那一天,還抱著一堆資產不放手。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錢再多,也是帶不走的。
哪怕我們擺脫了錢財名利,我們也無法擺脫「榮辱得失」。
因為別人的質疑,我們會選擇放棄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因為別人的眼光,我們會活成別人的樣子;因為世俗的觀念,我們不敢為了自己而活。
做人做到這個份上,那就有點遺憾了。 別人說什麼,我們沒必要理會。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兒,跟我們一毛錢關系都沒有。自己想怎麼活就怎麼活,何須理會他人的想法呢?
為什麼孔子會說「六十而耳順」?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這是粗淺的解釋。 真正深層次的解釋,應該是包容人間一切的觀念,同時也堅守本心。
人生一世,僅僅是為了「本心」而活罷了。
有一位作家寫道:「現代人就跟木偶一樣,完全照著一個模板來活著,也不知道他們是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機器人,還是什麼。」
這番話,聽起來是刺耳了一點,但特別有道理。試想,別人這麼活,你也這麼活,那你的人生,豈不是跟別人的人生「趨同」了嗎?
這世間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所有人都趨同,而是因為它多姿多彩,五彩繽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看書一樣,他喜歡看歷史,他喜歡看小說,他喜歡看散文,說到底,一切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不合適一說。
要知道,別人適合的,不代表你也適合,別人喜歡的,不代表你也喜歡。
做人最要緊的,就是聽從自己的本心,活好這一生, 哪怕我們知道自己走后會被世界遺忘,也要在活著的過程中,綻放出獨屬于自己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