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坤·文言》中記載著這麼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每個人都希望家運亨通,事事興旺。
因為家運往往決定了家中每一個人的前途與命運。然而,家敗皆有因,家興也有緣。
任何興旺發達的家庭,都離不開家中每一個人的行為。
因果世間,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想要家庭興旺,富貴宏通,必定少不了這三點。
1
積善行,聚福德
《傳家寶》有聯曰:善為至寶生生用,心作良田世世耕。
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好運,都是因善而生。
正所謂,人存善念天必佑之,一個家庭倘若人人有善念, 事事行善行,那福氣必不在話下,一定會時常相隨。
北宋時期,還是孩童的范仲淹讀書十分刻苦,一心想著長大后要濟世救人。
某次,在回家的路上,巧遇一個正在小憩的算命先生,便上前問道:「先生,請你給我算上一卦,看看我長大以后能不能當宰相?」
算命先生看了他一眼,便不再理會。
范仲淹見狀,立馬又問道:「先生,如果我長大以后不能當宰相,請你看一看,我長大后能不能當醫者?」
算命先生聽后,感覺非常的奇怪:「此兩者相距甚大,為何你會有這樣的想法?」
范仲淹回答道:「這個世間,唯有良醫與良相可救世人,若可為相,自是最好,若是不能,醫亦可。」
聽完此話,算命先生十分感慨:「你已不必找我算命,你有這顆善心,其實便已是良相了。」
果不其然,長大后的范仲淹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了當朝宰相。
為官期間,他把多半的俸祿全部拿了出來,在近郊買了一塊千畝大小的良田,取名為‘義田’,主要是給無田者耕作。
并且在位期間,但凡知曉有人婚喪嫁娶,范仲淹必定重金補貼,做到了他小時候立下的「利益眾生」的夙愿。
范仲淹的子女深受影響,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后一個個善良正直,待人友善,分別官至宰相、公卿與侍郎。一路傳承,范家子孫后代也都達官顯貴,延綿不絕,受其福澤。
《春秋》中有這麼一句話: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一個常作善事的人,受恩惠的永遠不是只有自己,福報將蔓延至整個家族。
存善念、懷善心、行善舉,一人行善全家有福,全家行善代代興旺。
2
行孝道,種福田
《論語》里有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每一個家庭的興旺,永遠都是從孝順父母開始。
孝,乃萬德之基,萬福之始。
父母是每個人最大福田,行孝道就是在積福德,種福田。
《二十四孝》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江夏有個年輕人,打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
某日,母親深感不適,為此年輕人四處奔波,到處求醫問藥,得知用新鮮的竹筍做湯藥就能醫治好母親。
可當時,正值凌厲寒冬,根本就沒有鮮筍,年輕人非常希望母親的身體能好起來,可是又無計可施。
無奈之下,年輕人獨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興許是被他的哭聲所打動,奇跡發生了,只見到地上瞬間長出了許多的嫩筍。
年輕人小心翼翼,如獲至寶輕輕將竹筍摘取,趕忙回到家中馬上用竹筍為母親熬好了筍湯,母親喝了筍湯之后身體果然大有好轉。
他便是大孝子孟宗,吳永安五年,孟宗自光祿勛任右御史大夫,寶鼎三年拜司空。
林則徐曾說:不孝父母,供神無益。
燒香祈福,不如孝順父母,父母就是我們的立世之本,是子女的根基,只有根基得到了滋潤,樹木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家有孝子,家運才能長盛不衰;敬愛父母,家族才能興旺發達。
3
勤節約,得福運
曾國藩在《與四弟書》中寫道: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他法。
一個家庭想要福澤延綿,勤儉必不可少,勤能開源,儉可節流。
勤儉,并不意味著就要過苦日子,而是要珍惜眼下的生活,懂得一切都來之不易。
古時候,有個財主的兒子不懂得稼穡之艱難,常常跑到一個飯館吃餃子,但是卻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中不幸遭遇大火,一夕之間夷為平地,四處流浪成為了乞丐,到處要飯。
某天,乞討來到了之前常吃的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卻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餃子皮,我揀起來曬干而已。」
財主的兒子深感慚愧,從今往后,勤奮勞作,生活勤儉節約,家道因此又慢慢開始富足了起來。
《增廣賢文》中說道:興家猶如針挑圖,敗家猶如水推沙。
人的欲望就像一個黑洞,沒有盡頭,一旦養成了奢侈的習慣,貪念就會一點一滴將人腐蝕,從此,人便沒了筋骨,整個家族也會因此陷入無盡的深淵。
而勤儉,是一個家庭最好的護身符,也是整個家族最好的治家之本,他能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白有多少付出,才能得到多少的回報,不然只會坐吃山空。
保持勤儉,才能擁有福運,家運才能持之以恒,永不枯竭。
4
肆
明代理學家孫奇逢曾說:家運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權,人不能操其權,而己自操之。
一個家庭,假如有善人長期行善事,有孝子時刻奉行孝道,更有勤儉節約的家風,這便擁有了走向興旺的三把鑰匙。
如此互相滋養,彼此浸潤,家的根基才能越扎越深,家運才會長盛不衰。
從今往后,愿我們都能多行善事,孝敬父母,勤勞節儉,代代相傳,讓家族蒸蒸日上,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