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過一個問題:家庭的轉折點,到底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一般來說,家庭的轉折點,會在家中的長輩離開后出現。只要長輩離開了,家庭的矛盾就會涌現出來,就連親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復雜起來。
為何《增廣賢文》強調「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呢?老人在,長輩在,家庭自然穩如泰山,誰也不敢鬧事。
反之, 老人不在,長輩去世,那家中的水就會變得渾濁起來,水底下更是暗流涌動。就連以往安守本分的后輩,也會趁機搞事。
要知道,老人和長輩,都起到「制衡」家庭關系的作用。這制衡的紐帶一旦斷裂,家庭就會陷入到你爭我斗的處境當中。
家中有長輩離開了,短期內不要做這幾件事,容易影響家運。
一、別跟身邊人產生「利益」上的爭執。
民間有句老話,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年幼之時,兄弟姐妹的關系特別親密。長大后,每個人都各走各路,已經很少往來了。如果父母還在,逢年過節還能相見。父母一走,兄弟姐妹之間就會鬧矛盾。
以至于, 親兄弟,明算賬的情況層出不窮。他希望多拿一點身家,她也希望多占一點便宜。那夾在其中的你,不就只能被迫卷入到漩渦當中了嗎?
很多人都不理解,只要平均分配財產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爭來爭去,影響親人之間的關系呢?因為平均分配,終究是做不到的。
一方認為,自己付出了精力和錢財去照顧父母,理應多拿一點。一方認為,自己是大孝子,提供了房子給父母住,也該多拿一點。
如此,誰也不服誰,不就只能起爭執了嗎?如果可以的話,親人之間最好避免「利益」上的爭斗。因為斗到最后,不過是 同姓之人受苦,外姓之人嘲笑罷了。
二、切勿為了小事而「對簿公堂」。
有人說過, 至親之間的傷害,才是最心狠手辣的。
你對身邊人特別好,身邊人卻對你毫無感激之心,反而斤斤計較,辜負你。那你能怎麼辦呢?要麼退一步海闊天空,要麼針尖對麥芒。
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 只不過,總有一些內心不安分的人,選擇為了瑣事而撕裂雙方的感情,甚至對簿公堂。
親兄弟會為了長輩的遺產分配而對簿公堂,親姐妹也會為了爭一份家產而對簿公堂。反正,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親人之間相互殘殺的事兒,也時常發生。
以往,我們都強調「家丑不可外揚」。如今,很多人都不在乎面子了,覺得物質錢財,以及出了那一口怨氣,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時候,因瑣事而引發的家庭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三、越是有矛盾,越是要「保持距離」。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終究是一場劫難。
跟外人靠得太近,外人就會趁機算計你。跟親人靠得太近,哪怕關系再好,也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長輩離開后,這沖突發生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長輩還在,我們會給長輩面子,也不計較什麼。 長輩一走,就沒有人壓制家庭的矛盾了。只要有人搞出了一點火星,就會引爆家庭矛盾的火藥桶。
對此,我們該如此避免,引爆家庭矛盾的火藥桶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跟某些至親之人保持距離。你尊重我的私人空間,我也給你留一點的余地。
就跟吃飯是一樣的, 總是吃著一個菜式,終究是會膩的。這個時候,避免總吃一個菜式,一頭半個月才吃一次,那就能保持這個菜式的新鮮感了。
吃飯如此,保持關系亦是如此。關系,不是靠過分親近維系的,而是靠「適度」的距離來保持的。
四、不要輕易「站隊」,避免成為出頭鳥。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家中的長輩,就是這老虎,有他們在,家庭就不會亂到哪里去。 等他們走了,這老虎的威懾力消失不見了,家中的各路牛鬼蛇神,就會蠢蠢欲動。
這些所謂的「猴子」,都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拉幫結派。談到這里,人們會不解,親人之間,為什麼也會出現拉幫結派的舉動呢?
只能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江湖。也許,人的本身,就是江湖。家庭,同樣是江湖的一部分。
面對江湖中的拉幫結派,為了避免惹來麻煩和禍事,我們最好要有這麼一個原則,那就是盡量不要站隊,誰也不支持,誰也不在乎,就做好自己的本分。
當然,別人不會輕易放過你,那你就只能「打太極」了,一推一拖一拉,就能將矛盾是非甩得一干二凈。如此,才是保持家庭局面「平衡」的最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