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離開職場,也沒有人約束自己了,收入也不愁。
本來,退休是好事,但是很多老人,忽然放松了自己,然后陷入了無所事事的狀態,人生反而迷茫了。
余生要怎麼過?具體來說,可以去旅行、聽一聽春風、聞一聞花香;可以去打牌,吆喝聲中,度過一整天;還可以去帶孫子,找到遛娃的樂趣。
一百個老人,有一百種活法。但是歸結起來,我們能找到很多共性的東西。
老祖宗發明了三個字:上、止、正。
「上」字加一豎,是止;「止」字加一橫,是正。文字的變化之中,告訴我們不僅要做減法,還要做加法。
有增有減,生活怡然自得,進退自如。
01
上:精神上進。
詩曰:「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別急,退休了,但是我們還沒有滿一百歲,還是有憂愁的,更需要保持上進心。
如果我們立馬就頹廢了,那麼人生就進入了黑暗之中。
讀一本書,就像點亮了夜里的蠟燭;學一學現在的社會經驗,就像走進了浩瀚的海洋;做一個謙卑的人,能體現更好的姿態。
我們可以變老,也無法避免,要進入病入膏肓的年紀,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持續往上走的。
離開職場后的王安石,隱居在金陵,房屋在田野之間,也沒有高大的圍墻。
看起來像農民的王安石,孜孜不倦地學習,終于躋身「唐宋八大家」的圈子。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在落花之前,能夠思考很久,觀察很認真,然后有了感悟,隨筆寫下來。這就是詩意的生活。
當然,王安石還把村民當成老師。
偶遇了村里的張公,他恭恭敬敬說:「張公。」
張公稱呼他:「相公。」
王安石笑著回答:「別爭了,你我就相差一個字而已。」
臨別后,還寫下: 「憶公營瀨鄉,許我歸作客。」
退休了,是離開了職場,不是離開了「人生」。想一想,百歲之前,你要做點什麼?發展一些優雅的愛好,是很有必要的。
寫書、繪畫、彈琴、下棋、唱歌、跳舞、美食......行行出狀元。若是沒有什麼成績,你也是在「出成績」的路上,姿態是向上的。
02
止:止于至善。
《說文》里說:「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人到了晚年,就要學會克制自己,不苛求自己到達人生的頂峰,反而活得更加輕松自如,并且體現出——一直朝著善良的地方出發,但是沒有抵達,還有留白。
古人還認為,頂級的善良,是「十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
不管我們多努力,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因而我們要崇尚「十善心」,享受一輩子都做好事的樂趣,也能及時停下來,對惡毒的人,敢于翻臉。
退休了,我們應該追求完美,享受追求的過程,而不是停留在完美的境界里。
北宋政治家 范仲淹,年老的時候,把老家的田地捐出來,建立了范氏義莊,專門救濟族里的窮人。
失去丈夫的女人,若是獨自拉扯孩子,每天可以到義莊領取一升米;窮人嫁女,也能得到三十文錢,娶媳婦得到五十文錢。
但是如果一個窮人,吵吵鬧鬧過日子,把媳婦趕走了,或者女人主動離開丈夫。再次結婚,義莊就不會管了。畢竟,這樣的行為,是不值得同情的。
從范仲淹的行善規則里,我們可以領悟到,幫助需要的人,冷淡不守規矩的人。
退休了,做一個有原則的善良人,在社會上,更受歡迎,每天都春風拂面。
當然,「止于至善」還可以是針對自己,知道什麼不要去做了。正如《周易·乾》中說的:「上九,亢龍有悔。」
人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要主動退下來,余生就無怨無悔了。
03
正:守正不移。
常常聽到一些負面的聲音。
「老人無德,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人啊,真的不能倚老賣老,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好長輩,樹立社會的正面形象。
什麼是「正」,就是上有一橫,下有一橫,我們的言行舉止,就在兩橫之內。
無規矩,不成方圓;無德行,不做老翁。
在家庭里,對子女公正,不偏心哪一個子女,造成子女之間的財富爭奪;對兒子和兒媳、女兒和女婿,都是一樣的態度,不要把內外分得太清楚了。
在社會上,要公正對待社會事件,不要人云亦云。敢于站在正義的一方,是老人應有的自覺。起碼你不能訛詐人,不要導致誰都不敢去攙扶跌倒的老人。
非得要管的事情,要做好中間人,說句公道話,而不是主觀臆斷。若是你不清楚,那就什麼都不要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04
詩人唐伯虎說:「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退休那一刻,就是我們奮斗了半生,抵達了最高處。抬頭就是天,低頭就是萬里土地,波瀾壯闊。
往后余生,都是下坡。
俗話說:「上坡容易,下坡難。」若是沒有好的生活方式,身體就會每況愈下,日子就會急轉直下。
學一學「上、止、正」的智慧,讓自己好好活著,每一天都有意義。
精神向上,眼界開闊。
善惡有止,問心無愧。
人生守正,德高望重。
在變老的路上,一定要變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