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著名漫畫作家朱德庸先生說過:
我們碰上的,剛好是一個物質豐碩而精神貧瘠的年代。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被無窮的欲望所填滿,但是快樂的人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態度出了問題。
朱德庸先生的話,道出了一個真相,活在大城市圈的我們,逐漸沒有了感情和快樂,就連原本的自然天性,也消失了。反而是人之欲望,愈發地增大。
欲望增大,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在于,當物欲橫流成為了常態,那一切都會變味。比如,我們常說的「年味」,以及「親情」。
對于當下的年味和親情,我們有什麼看法呢?在以往,我們都會覺得年味濃厚,親情純粹。而在今時今日,年味變得不濃厚了,親情也變得不純粹了。
無數人都活得比較壓抑,就連內心的真情實感,也逐漸消失了。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感情缺乏,親情冰冷,讓生活再無溫暖。
02
一直傳承下來的「年味」,應該隨著物質的發展,而變得愈發濃厚。只是,為什麼在今時今日,年味變質了,還愈發淡薄了?
只能說,用邏輯來推理生活,那是做不到的。因為生活是不講邏輯的,也是復雜的,更是魔幻的。這魔幻的根源,便是人心。
就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來說,以往我們都推崇真感情,現如今,我們一談到「真感情」三個字,都會產生懷疑,真的會存在「真感情」嗎?
不可否認的是,以前雖然很窮,但人們還是有真感情的。可是,隨著物質的豐富,人們貌似不再把關注點放在感情上了,而放在了「攀比」二字上。
妳過年回老家,親戚第一時間會看妳穿得好不好,開的車是不是豪車,掏出來的煙和酒,到底是不是牌子貨。妳也很疑惑,一年到頭才回家一次,怎麼親戚會是這樣的態度呢?
停了車,走進屋,妳就會跟親戚交談。沒想到,他們跟妳談的話題,都跟「錢財物質」有關。不是問妳賺了多少錢,就是問妳在哪買了房子,或者問妳有沒有好的賺錢路子。
這種話題,談久了,我們就覺得沒意思了,還不如刷手機來得有趣。
當這種「只顧物質,不顧感情」的現象成為常態,年味和親情的消失,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03
人,本該是有感情的生物,為什麼如今變得沒有感情呢?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匆匆忙忙的生活,只剩下對于錢財的追求,眼中絲毫沒有了光芒,連活著的每一刻都有銅臭味,這便是現代人的人生。
一談到過年,我們會想到什麼?兩個字,放假。一談到回老家,我們會想到什麼?有沒有錢回家過年,能不能有面子地跟父母親戚團聚。
有錢,哪怕妳不去拜年,別人都會來找妳拜年,而有沒有感情,就不清楚了。沒錢,哪怕妳去跟別人拜年,別人也不會理妳。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
傳統的親情,消失不見了。傳統的年味,也不再是以往的滋味了。就跟吃年糕一樣,以往是一口一個溫暖。當下,那是一口一個冷漠。
說到底,親情和年味變淡的本質,就在于「溫暖」二字消失了。現代人,生活壓力很大,賺錢越來越難,人與人之間的攀比越來越重,哪有「溫暖」可言呢?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逐漸活成了「機器人」的樣子,腦海中只剩下算計,眼中失去了光芒。
04
這些跡象,會讓家庭感情變淡。
一、以「錢財名利」論英雄。
兩兄弟回家過年,大哥賺了不少錢,親戚朋友都來到他身邊奉承。弟弟沒有賺什麼錢,回到家連門都沒得進,親戚也不跟他打招呼。這,就是有錢沒錢的差距。
雖然說我們需要憑借錢財來生活,只是,一旦錢財成為了評價人的標準,那人性的溫情,就愈發顯得沒價值了。
二、父母離開,故鄉和親戚,毫無意義。
父母還在,回家過年還有意義。父母不在,很多人都寧愿在當地過年,也不愿回到老家過年。父母,那是寄托所有「家庭滋味」的載體。
年少不識家滋味,中年才知家不再。人事滄桑已變幻,故鄉如今已全非。
三、物質壓力太大,改變了人們對于親情和年味的期待。
不少人過年,那是一過一把辛酸淚。為什麼呢?因為賺錢越來越難,而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有些人一過年,就花光了一年的積蓄。如此,他們就活得忐忑了。
等過完年,再回到城市打工,不少人依舊要擔心淘汰以及找工作的問題。不安穩的年味,讓人唏噓感嘆。一切,皆是眾生寫照。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