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這輩子都逃不開的宿命。
不管你自己愿意與否,老去和死亡都是這輩子的必修課。當你老了以后,很多事都會慢慢變得身不由己。
而說到老去兩個字,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擔心的,都是自己晚年以后的生活,會不會過得不好?畢竟真實的生活中,想來大家都看到過一些老無所依的現實,不管有沒有孩子,始終有人晚景凄涼。
自古以來,便有養兒防老的說法。
說個扎心的話,其實對于多數人來說,養育孩子這件事,肯定都會帶著自己的私心,最常見的私心就是等到自己老了以后,有孩子才相當于自己有依靠。
并且,當走到生命的晚年,不管這種依靠是主動還是被動,真到了某個時刻,可能完全由不得你自己做主,因為年輕的時候基本身體健康,一個人只要身體沒什麼大毛病,能吃能睡能走的話,日子就不會過得有多差,但老了以后,可能你身體機能的下降,是由不得自己控制的。
有些老人,前兩天看著還健健康康,生龍活虎,但可能過了不到一周,生了一場小病就會引發大病,躺在床上起不來了。
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依靠別人,這里主要指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生命的反哺,其實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觀念對于多數人來說,早就已經深入人心,每個孩子都愛自己的父母,真正自私自利不管父母的人,始終還是少數。
而作為父母,他們在成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言行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個人的晚年生活埋下一定的因果。
也就是說,孩子長大以后成長為怎樣的人,這點絕對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曾經,聽到一個87歲的老人說,讓孩子孝順的最好方式,做到4個字就行,這4個字就是言傳身教。
老人自己的5個孩子,3個女兒2個兒子,都特別孝順,讓他們兩個老人得以感受到幸福的晚年。
實際上,老人從來沒有特意去強調什麼,沒有一味告訴孩子他們要多麼孝順,她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做好了自己的角色而已。
不管是作為妻子,母親,還是兒媳等角色,她都做得很好,她的老伴也是一樣。
你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麼自己就先主動去做這樣的人,這樣你的行為被孩子看在眼里,自然會跟著有樣學樣。
你發現沒有,生活中很多老人晚年不幸福,基本都始于一個原因: 孩子之間不團結。因為孩子不團結,所以大家無法一條心,就算在照顧老人這件事上,也會有計較和衡量,這家擔心自己虧了,那家多做一點事就開始計較,計較來計較去,最后受苦的人肯定是老人。
這種心態下,彼此都會推脫自己原本的責任。
而很多時候不團結的根源,其實在于老人自己偏心了,因為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同,并且自己還沒意識到,導致孩子開始計算自己的得到和付出是否平衡。
就算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本來父母也沒什麼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結果自己非要在這些事上來分個高低,給孩子的東西不一樣,最后引得大家起了攀比的心思。
老人和她的老伴,雖然有2個兒子,年輕的時候她的老伴也說過以后家里的東西,肯定都是兒子的。
不過等到他們晚年以后,她發現3個女兒做的事不比兒子少,甚至比兒子還要多很多,每天都來看望他們,給他們送東西,陪他們聊天,生病去醫院多數時候也是女兒在照顧。
所以,最后她的老伴去世的時候,兩個老人決定把存款給孩子平分了,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是一樣分。
老人自己也有一點退休工資,平時夠用了,老伴的葬禮辦完的第二天,她就把孩子叫來,把他們老兩口原先的20萬存款全部拿出來了。
現在,老人的晚年依舊很幸福,她的孩子們還是像以前一樣,每天都會去看望她,家里總是很熱鬧,老人的生活并不孤獨。
周圍的老人都說她命好,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好命,肯定都有自己的因果在里面。
因此,想要孩子孝順,在很多時候真的也沒那麼難。
一個家庭的家風,對于任何人的成長和塑造都很重要,縱觀我周圍的親戚,同學還有朋友,我發現好的質量總是帶著一定的連鎖反應,也具有相應的傳承性。
比如,如果父輩那一代兄弟姊妹之間都是很團結,人品也很好的人,那麼不管是往上看,還是往下看你會發現都做得不錯,兄弟姐妹間同樣都很團結,很和睦,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大家庭里面的關系很糟糕,兄弟姐妹間充滿了攀比,算計和衡量,那麼下一代也基本是這個樣子。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自己的晚年生活究竟如何,其實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種下怎樣的因,後來自然收獲相應的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