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的某一個深夜,太宗一覺醒來,披上衣服,就去了學士院的玉堂。
翰林學士蘇易簡勞累了一整天,早已入睡,驚聞太宗親臨,趕緊爬起來。
到處都是黑燈瞎火的樣子,宮女提起燭火,透過窗戶,為蘇易簡穿衣照明。不料,燭火點燃了窗框。
大臣的工作有多難,從故事里可以窺見一角。
時過境遷,我們有了手機,半夜里安排工作,就更加簡單了。因而,很多職場人,害怕下班后手機響起、工作群里傳來消息;也有人因為擔心的事情多了,睡不著覺。
熬過了中年,踏入了老年,終于退休了,各種不自由、戰戰兢兢,都應該舍去了。
越往后,越覺得要活「俗氣」一點,妳我本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正如陶淵明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01
花錢省錢,順著習慣。
《說文》有言:「俗,習也。」
俗,可以解釋為風俗習慣。對于退休的人來說,按照自己的慣例去生活,就行了,不要因為身份的改變,就特別要求自己。
在街上,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對攤販說:「我退休了,退休金也不少,但是我不大方,我喜歡討價還價......」
原來,老太太為了一個塑料袋,和攤販爭了幾句。
顯然,爭執的根源,不是差錢,而是習慣。憑什麼說,退休老人,就得大方?把生活費降低到最少,甚至很摳門,也沒有關系。
當然,如果退休的人一直很大方,也可以。只要日子不奢靡,錢財夠用,就行。
小日子,不被任何人左右,而是「按需分配」,就會很輕松。再多「理財」的道理,看看就行,別當真,該花就花,該摳就摳。
02
合不合群,尊重自己。
退休了,有人喜歡邀三五好友,常常小聚。也有老人,愛好釣魚,每次外出,都呼朋引伴。
當然,也有人喜歡獨處。還用莊子的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為自己辯解。
看過一個笑話:一只蜈蚣去趕集。
有人問:「蜈蚣,妳那麼多腳,是先抬右腳的吧?」
蜈蚣點點頭。
又有人問:「蜈蚣,妳應該先抬左腳。」
蜈蚣一臉茫然,不知道如何抬腳了,導致錯過了集市。
人生不也是如此?聽從別人的話,就不知道要不要合群了。大家七嘴八舌地指揮妳,妳一定會迷茫,情緒會更加低落。
上班的時候,我們被逼著合群,還要加入圈子。妳就是很厭惡和人打交道,也無法真正獨來獨往。
當然,也有人在群體里,忙得不亦樂乎。
當我們離開職場之后,順著自己的態度去交友,就可以了。走散的人,就走散好了;珍惜的人,就持續交往;不想見面的人,就拒絕。
03
衣著打扮,舒服簡單。
《幽夢影》里有這樣一句話:「寧可拼一副菜園肚皮,不可有一副酒肉面孔。」
妳用什麼外形面對世界呢?打扮得體,然后去參加聚會;隨隨便便,走進人群?
我的鄰居張奶奶,喜歡跳廣場舞。為了讓廣場舞隊整齊一些,張奶奶定做了很多的服裝。
雖然舞蹈服不合身,還讓張奶奶的大肚腩更加明顯,但是她皺著眉頭,穿上了。
有一段時間,舞隊里的年輕女人,提出要穿高跟鞋,試一試新的舞蹈。這下,徹底把張奶奶難住了。
思考一個問題:打扮給自己看,還是給別人看?想清楚了,妳就知道如何打扮了。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做人,就是要為欣賞妳的人考慮,這樣的邏輯,不一定符合所有的人。
怎麼舒服,就怎麼穿戴,只要不是奇葩就行。外表的美,不如身體舒服那麼好。尤其是高跟鞋、涂抹濃妝、美容手術等,對身體有傷害的行為,要慎重考慮。
記住一句話:「美德可以打扮一個人,而衣服褲子只是裝飾而已。」
能讓一個老人變美的,是心靈美,是健康和樂觀的精神。
04
喜歡厭惡,自然流露。
上班的時候,上司發了朋友圈,在群里安排工作或者炫耀成績,大家都會積極點贊。一方面是討好上司,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很熱愛工作,珍惜單位的成績。
如果妳長期在底層工作,會想方設法提升自己,而提升的過程中,需要逼著自己去喜歡某些事情,去和某些人聯系,擴張人脈資源。
退休了,如果妳仍舊去討好別人,或者去喜歡別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為難自己了。
清朝文學家張潮說:「景有言之極幽而實蕭索者,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而實難堪者,貧病也;聲有言之極韻而實粗鄙者,賣花聲也。」
同樣的景物,但是有人覺得很美,有人覺得很難看。
做人,最重要的是「真情流露」,而不是惺惺作態。給自己的表達方式松綁,就可以自然交流了。雖然說話很庸俗,但是內心很愉快。
抱怨幾句,表達驚喜,嫉惡如仇,高聲歌唱,只要不是負能量,都可以。
05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到了退休之后,最快樂的事情,就是不被外物約束,也不過分苛刻自己,清清靜靜過日子,尊重自己的本性。
人吃五谷雜糧,每天都要柴米油鹽,難免要俗氣一些。
平凡,才是生命的本真。接受平凡,回歸平凡,把自己的心靈和身體安頓好了,就了不起了。
余生很貴,隨性隨緣,身上無病,心中無事,天天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