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修性,遇人修心。
1908年,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日本街頭髮現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不管是在電車上,街道口,還是在輪船上,總能看見很多人捧著一本中國書籍在看。
許多人讀了之后,立馬就地閉目靜坐,思索其中奧義。
這本書,就是王陽明的《傳習錄》。
連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也感慨道:
每當我遭遇困境,只要讀一讀陽明先生的話,就能頓時醒悟,受用一生。
王陽明歷經坎坷,武能平叛安邦,文則創立心學,被后人尊為「圣人」。
他用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場關于自我的修行。
1
事上磨
《傳習錄》中,記載了王陽明與弟子陳九川的一段對話。
陳九川學識淵博,做事卻十分慌亂。
為此,他感到不解,就去請教王陽明:
「平日里感覺自己學的知識都能掌握,但一遇到事,就亂了手腳,這是為何?」
王陽明笑答: 「人須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無論做什麼,只有經過磨煉,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王陽明18歲時,深受朱熹「格物致知」的影響。
有一天,他邀請了很多朋友,到自家后院「格竹子」。
他們盯著竹子,眼睛一動不動,苦思冥想,去思索竹子的特征。
沒過多久,同伴們開始頭暈眼花,相繼選擇了放棄。
他卻一直坐在那里,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離開。
一直到第七天,他身體扛不住,病倒后才作罷。
這種耐磨的性子,后來也一直延續了他的一生。
正德年間,江西廬陵民風敗壞,人心不古。
當時兩年間換了好幾任縣令,也沒能整治好這里的民風。
恰巧王陽明得罪了朝中高官,這塊難啃的骨頭,便落到了他的手中。
王陽明到任后,發現廬陵治安很差,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件案件發生。
即便他一整天不吃不睡,也處理不完。
跟隨他的侍從勸他離開廬陵,沒必要為了這份苦差,累壞了身體。
可王陽明卻靜下心,沉住氣,不求快刀斬亂麻,而是一樁一件耐心地應對。
那段時間,他每天吃住都在衙門,人也消瘦了一圈。
半個月后,他終于發現了廬陵問題的癥結所在。
緊接著,他連續發布十六道告示整治民風,不出半年,廬陵便大改其貌。
孩子都得以入學堂讀書,鄉鄰之間互幫互助,他的所有付出,也終于看見了回報。
俗話說:
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煮飯、育雛,都要經過一番耐心等待,才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我們做事更需要如此,不驕不躁,細細琢磨處理,水到才能渠成。
正如曾國藩所說:「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只有耐得住性子,集中精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死磕,才能真正磨煉出自己的本事。
2
心上修
王陽明說過:「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一個人的處境越糟糕,越要穩住心態,積極面對。
正德元年,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當時的龍場,處于萬山叢棘之中,瘴氣彌漫,常人難以生存。
可王陽明在這里,一待就是三年。
有一次,他遇上一位小官帶著兒子和仆人,路過龍場前往被貶之地,投宿于一苗民家。
三人見這里荒無人煙,山路崎嶇難走,便心生怨言,眼神里裝著的全是苦澀。
沒想到,兩天后幾人便相繼離世。
最后王陽明聽聞這個消息,才趕去把三人埋了。
他在可憐三人的同時,心中也不由感慨:
「路途遙遠,風餐露宿,哀愁積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在這種荒涼的地方,心里的防線一旦崩塌,就再難走出去。
其實,王陽明剛到龍場的時候,也是這般風餐露宿,食不果腹。
和他們不同的是,王陽明心中總保持著一份樂觀。
看到驛站破敗無法居住,他就親手把附近的一處山洞收拾出來,并起名「陽明小洞天」。
因為山路難走,官糧時常供應不上,他就自己開荒種地,還寫下一首《西園詩》,津津有味地講述自己種菜的過程。
在龍場的三年,王陽明的日子雖然清貧,卻始終心懷希望樂觀處世。
正所謂,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修得一顆積極樂觀之心,生活再難,你也不會被輕易打倒。
曼德拉說過:
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于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后總能再度升起。
只要心態足夠好,世間苦樂何足道。
在浮躁紛亂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3
塵中煉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書中寫道: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里,而在社會中。
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紅塵即道場,處世即修行。
王陽明這一生,歷經大起大落。
有金榜題名、統帥萬軍的高光,也有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時刻。
千帆過盡,他最終一朝悟道,在塵世中修煉成了圣人。
正所謂,蚌歷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經風吹雨打,才傲立峰頂。
這世上沒有誰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經得住紅塵磨煉,方能有所作為。
比如,曾國藩。
在創立湘軍的時候,因為剛愎自用,遭人不滿,結果被逼得跳江自s。
僥幸被人救起后,他痛定思痛,他這才變得謙遜平和,張弛有度。
又比如,蘇軾。
21歲的他剛中進士,還沒給家中報喜,母親就驟然離世。
此后不久,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又相繼病逝。
經歷這番生死離別,蘇軾才漸漸明白生命的無常,開始活得通透。
以后的日子里,即便屢次貶謫,也未能令他有一絲憂愁,始終樂觀處世。
再比如,木心。
本是書香世家的一位翩翩公子,卻飽受戰亂之苦,身陷囹圄22年。
為抵牢中的寂寞痛苦,他在白紙上畫上黑色琴鍵,然后用無聲的音樂治愈心靈。
多年的牢獄之難,使他溫潤如玉,內心通透明亮。
《菜根譚》有言: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
生命的無常,生活的孤苦,其實都是上天給予我們的考驗。
若受一點委屈、遭一點挫折,便尋死覓活、自暴自棄,最終只會在抱怨中沉淪,變得平庸。
唯有堅韌不屈,向陽而生,才能在生活的錘煉中,托舉起自己的不凡人生。
▽
楊絳先生曾說:
人生實苦,終其一生,我們都要不斷地修煉靈魂,完善自我。
人生就是如此,遇事修性,遇人修心。
當你讀懂了王陽明,掌握了人生的修行指南,知行合一,不斷淬煉,就一定能將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模樣。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