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小到大的成長,從幼稚到成熟的蛻變。
從小盼望著自己長大,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長大后又想回到童年那個無憂無慮的光景。
歲月不饒人,時光永遠都在向前,沒有誰能回到過去,妳我只能隨著時光的洪流往前走。
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追求,或者說「任務」,小孩子的任務就是茁壯成長,學生的任務是好好學習,成年人的任務是謀求發展,待到了發展的成熟期,便進入了中年,事業有成,家庭安穩,是一個中年人的歸宿。
中年人的成功不在乎于錢財的多少,而在于幸福感與滿足感,人所追求的理想也正是對這二者的滿足。
中年時期,是一個人綜合能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人最需要穩固的時候,因為其肩上的責任多而重。
很多人的中年都活得非常的累,要兼顧事業和家庭,還有沒完沒了需要去處理的人際關系,這常常讓不再年輕的人們分身乏術。
但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放輕處理,沒必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累。
比如說,妳總是不自覺地去討好某個人,不管是因為性格原因還是現實因素,妳在人際交往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
但這完全沒必要,不是嗎?妳無需去討好任何人,該發生的事情早晚會發生,該看不上妳的人始終看不上妳,不會因為妳的討好就對妳另眼相看。
對于一個初步踏入社會的工作者來說,需要不斷地擴展自己的人脈,在這期間難免需要討好別人,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維護各方關系。
而人到中年,就別討好別人了,沒有意義。
無效社交費時費力,不如及早放棄
對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人來說,其社交的目的有所不同。
比如,小孩子的交友完全是為了在一起玩樂,奮斗者的社交更多是為了自身發展,畢竟朋友越多資源就越多,意味著機會也就越多。
對于一個中年人來說,反而是要去摒棄一些無效社交,讓自己的生活不再有那麼多地包袱。
無效社交,大多來源于很多人一開始不斷擴展的人脈圈,什麼人都需要去認識、接觸。
妳不知道對方是否對妳有利,但認識一下總是沒錯的,其中那些無意義的人一旦保持了聯系,就慢慢演變成了無效社交。
無效社交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對方的娛樂圈與妳產生不了太多交集,又比如這個人只是個閑人,更有甚者是不學無術者,不僅無用還會給妳造成一定的麻煩。
人到中年,需要開始簡化自己的人脈圈,有意識地將精力放在于自己有益的人身上,及時放棄無效社交,減輕生活負擔。
回歸自我,回歸家庭
人至中年,工作事業方面已經進入長期的穩定,所投入的大概也只有時間,而非大量的精力,要開始將重心多放在家庭上面。
特別對于快到半百之齡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快到退休之齡,生活的重心必須開始由外到內轉變,回歸自我、回歸家庭,思考自己的后半生如何度過。
雖然人生這段旅途起起伏伏,但縱觀這一生之路,也算得上是意料之中。
人終有一老,總要面對自己一天天地老去,這時候需要的是心態的轉變,是向「內」的轉變,不再去討好別人,多把時間放在家人和自己身上。
中年的下一個階段是老年,老年生活,那些好朋友不會再繼續陪著妳,真正與妳朝朝暮暮相處的只有家人,當然,還有自己。
越是老去,越是寂寞,時間的空閑帶來的是長時間的精神寂寥,人在老去之前應該考慮到這一層——如何讓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充實起來,也好給自己的人生一個完美謝幕。
交友為樂而不為財
在奮進的年紀交友,大多是為了利益,借助朋友的力量往上走,現實來說,那些「半路友情」多是因為工作或者利益在維系,一旦沒有維系的載體,感情很快就會淡化。
中年人的交友更多是為了充實生活,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在一起,將自己的壓力釋放,這樣的社交也算是「有效社交」。
這樣的社交是完全平等的,無論各方的身份孰高孰地,大家都以一個平等的心態去交好,不會存在著誰討好誰,也不會存在要刻意去維系某段關系,順其自然地發展友情,這樣的社交輕松而又純潔。
中年后期,人的發展也進入尾聲,下一代成人成才,自己也能退居二線。
退休生活一旦開始,就意味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空閑,交友是擺脫寂寞的良好方式,這時候要結交的朋友,是真正意義上沖著友情去的,而不是非要去討好一個人,完全可以放輕松,沒有社交上的思想包袱。
情感課堂:
人生總是短暫,只有真的到了中年的時候,才會覺得這一生如此之短。
眨眼間人生已經過半,剩下的路像是一場歸途,從哪里來便要回哪里去。
人生后半場,應當盡情享受這世間的美好,享受自己打拼下來的成果。
在王小波的《愛妳就像愛生命》里,有這樣一句話: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妳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真的,到了中年,妳其實沒必要在去討好別人,放下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關注身邊的人,妳會快樂很多。
其實從人格上來說,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現實并非如此,在保持基本禮貌的同時還要去做得更多。
討好別人像是一場人生必修課,盡管滋味不盡人意,但妳總能從中學到些社會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