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十有三大特點: 逐漸離群、不愛交友以及享受獨處。
離群,是因為自己逐漸對圈子無感;不愛交友,跟性情變得冷漠有關;享受獨處,也許是人之成熟的體現。
人類這種生物,本該融入到群體當中,為什麼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會改變原本的追求和性情呢?也許, 經歷得多了,人之態度就發生變化了。
年輕的時候,啥都不懂,哪怕被人瞧不起,我們也會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如此,又能有什麼好結果呢?
說句難聽點的話, 年輕的人們,都比較喜歡「舔」。不是「舔」友情,就是「舔」愛情,亦或是「舔」圈子,根本沒有任何的尊嚴。
而要想覺悟,至少需要多年的經歷和反思。等經歷的事兒多了,量變引起質變了,那人們也就像變了一個人一般,沒有了以往的天真和幼稚。
混到五十歲,感情淡薄,身邊沒有任何親朋好友,那他往往是這4種人。
一、不在乎感情,只在乎「自己」的人。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在感情面前,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會表現得如此卑微?
有個回答是這麼說的, 因為內心過分在乎,以至于連自己的尊嚴都忘記了。沒有了自我的人格和追求,又怎麼可能不卑微呢?
人類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的生物。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人類是走極端的。有了感性,就不可能有理性。而有了理性,就不可能有感性。
30歲的時候,感性多于理性,人們自然就會選擇感情,而不在乎自己。50歲那年,理性多于感性,人們就會走相反的道路,拋棄了感情,只對自己好。
有希臘哲學家說過,人類這一生都走在了「認清自己」的道路上。
知道自己是什麼人,需要什麼東西,該拋棄什麼感情。也許,這就是歷經半生的成長和成熟。
二、享受「獨處」,不喜合群的人。
曾經是社交達人的張先生,如今變得不合群了。就連他的飯局朋友都感覺到疑惑,老張,你怎麼跟變了一個人似的,為什麼不出來吃飯喝酒呢?
面對酒桌朋友的邀請,張先生愈發覺得 沒有興趣,便直接拒絕了,并沒有說什麼好聽的話。在這個過程中,張先生跟這些酒桌朋友逐漸疏遠了。
以往的張先生,不是今天抽煙,就是明天喝酒,或者后天跟狐朋狗友去花錢享受。如今的張先生,則一改常態, 在家品茶看報,性情安靜了不少。
用他的話來說,人越是上了年紀,越喜歡「獨處」的生活, 不再喜歡外界的喧鬧和爭吵了,只希望待在安安靜靜的天地當中過日子。
《增廣賢文》有言: 「鬧市賺錢,靜處安身。」
前半生沒有什麼底氣,自然只能到鬧市當中賺錢。而后半生有了經濟和精神上的底氣,自然就可以選擇「安靜」的人生了。獨處,不是壞事,而是奔五后的必然選擇。
三、被人傷害,對人性「無感」的人。
東野圭吾說過: 「人性這東西,不要對任何人抱有任何道德潔癖的希望,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半人半鬼,湊得太近誰也沒法看。」
看到身邊的朋友不好,我們就會思考,別人的朋友,會不會比較善良呢?接觸過別人的朋友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差不多。
人性這種東西,都是「半人半鬼」。 你有點本事了,別人表面上會奉承你,背地里會憎恨你。你沒有任何本事,那你就被別人看不起了。
不要對外界的朋友有太多的期待,不要對人性抱有太多的希望。要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唯有減少期待,才能減少傷害。
無數選擇「遠離感情」的人,不就是因為被傷害過,才愈發活得淡漠的嗎?
沒有見識過黑暗,就不知道光明的美好;沒有被人傷害過,就不知道獨處的珍貴。被傷害過也是好事,至少,我們看清楚了人心。
四、重視親人,而不重視外人的人。
上文說過,人,經歷了「被人傷害」的過程,才能看透人心。而看透人心之后,他們會做什麼事兒呢?
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改變做人的策略」。
以往還會對外人特別好。如今, 對外人沒有任何的感情,只會把內心深處的真情,寄托給身邊的親人,希望自己過得好,家人過得幸福。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段子,40歲那年還喜歡跟家人「窩里斗」,沒想到50歲那年就變了「性格」,也不知道受到了什麼打擊。
性格的改變,跟兩點有關, 首先是生活的磨礪,其次是日常的感悟。人,只要磨礪多了,感悟多了,自然就會知道「家」的重要性了。
讓「愛」重新回到家中,拋棄所謂的狐朋狗友,多年后,你將感激當下如此選擇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