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團聚,是埋藏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不管這一年在外混得好賴,只有回到家,踩踩家鄉土,吃吃家鄉飯,聽聽家鄉音,才算畫上圓滿的句號。春節在家,做好這三件事,讓這個年過得幸福又有意義。
01
放下手機,感受家的溫度
曾看過一個視訊:
一大家十幾口人聚餐,吃過飯后,大人孩子每人拿一部手機,或躺或坐玩得不亦樂乎。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想和他們說說話,只能一遍遍給他們送水果、遞水,卻沒有一個人抬頭問問老人有什麼需求。
最后兩位老人無聊地坐在沙發上,默默地看著每個人對著手機,眼中滿是無奈和失落。
久未歸家的游子們,一年到頭,好不容易回到家,一定要放下手機,好好在家過個年。
不要回憶起來,好像回一趟家,只是換了個地方玩手機而已。
媽媽做飯時,妳在身邊擇個菜、剝個蒜,陪媽媽聊聊家常,妳會發現,妳在慢慢長大,離家越來越遠,但媽媽的愛從未改變。
兄妹聚在一起,聊聊小時候的趣事,妳會發現,無論妳們現狀如何,都無法忘記那些一起長大的瞬間,那是存儲在記憶里最原始的親情。
爸爸收拾家里時,妳去搭把手,妳會發現親手讓家里變得整潔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更覺得常年不在家,能為家、為父母做點小事,無比幸福。
總之, 放下手機,用心體會,家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幸福的回憶,在家的每分每秒,都過得溫馨無比。
02
為父母做點實事,少留一些遺憾
作家吳軍說:「生活,不是抽象任性的美好暢想,而是具體而細微的實際行動。」
曾看過一個自媒體人在街頭采訪中年人,問他們長大后,有沒有給父母洗過腳,結果采訪了二十多人,有差不多一半都說沒有,理由是覺得不好意思。
是啊,隨著我們慢慢長大,與父母間的很多事情,都由理所當然變成了不好意思。讓心中少留點遺憾,這個春節,為父母做點實事吧!
給父母認真地洗一次腳。
小時候,老師會在某個節日給我們布置作業,給爸爸媽媽洗腳。但那時候,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應付。
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外多年,經歷了無數風雨,體驗了生活艱辛,再次捧起父母的雙腳,更體會到「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的深刻意義。
逐漸老去的雙腳,會時刻提醒我們,要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要時刻努力奮斗。
陪父母躺在一張床上聊聊天。
我們陪父母聊天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手機聊,也可以坐下來面對面聊,但最貼心的方式,卻是和父母躺在一張床上聊。
父母睡覺前,偷偷擠到他們的床上,關上燈,牽著他們的手,聊聊小時候的事。父母會放下所有的顧忌,瞬間輕松起來,因為此時此刻,我們沒有在外的所有身份,而只是依戀父母的寶貝。
也許,一兩個小時的聊天,會讓父母幸福一整年,更會讓我們銘記一輩子。
陪父母去走走親戚。
很多長年在外的人,最討厭回老家見親戚,因為不熟悉,沒有共同語言,只是客套寒暄著實讓人尷尬。
但父母卻在老家生活了大半輩子,那里的很多親戚都和他們的生活有交集,或者對他們曾有過幫助。每到過年,父母心中都會惦念一些人,想去看看他們,和他們說說話。
他們在聊天時,我們雖然插不上嘴,但可以認真傾聽。雖然可能都是家里家外的小事,但也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一些啟發,畢竟生活處處皆學問。
最主要的是,這一程認真的陪伴,對父母來說,是我們表達孝心的一種方式,他們會感到滿足而幸福。
03
停下忙碌的腳步,享受家的溫馨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忙,是人們生活的底色。大多漂泊在外的人,因各種生活壓力,每天都忙得像個陀螺一樣,很少能有真正的閑暇時間,給心情好好放個假。
即便回到家,也在不停地忙。忙著打電話對接信息,忙著規劃明年的工作思路,忙著想如何處理一些人際關系等等。
結果人雖然回到了家,心卻忙成了一團亂麻。既沒有享受到假期的輕松,也沒有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停下忙碌的腳步,此刻的妳應該享受此刻的生活。」
回家過年了,就暫且放下忙碌,用心享受和親人們在一起的每一天吧!別因假期忙碌,沒有好好陪伴家人,給人生留下遺憾。
也許父母還不算老,身體也還健康,但想想自己一年到頭能認真陪伴父母的日子有幾天,何必把美好的假期當平常日子來忙碌呢?
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但陪伴父母的時間卻很有限。過年這幾天一定要放下忙碌,回歸家庭,感受世間最美好的親情溫暖。
這份安心和幸福,會是我們再次出發,在外努力打拼的底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