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別人,是自己的境界不夠

li李 2023/02/06 檢舉 我要評論

《山居偈》有言:眼中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

每個人眼中所呈現的世界,其實就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當一個人看不慣別人時,往往是因為其境界不夠高。

1

老話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

人與人如同兩片葉子,看似相同,實則不同。

自然而然,立場也不同,想法也會各有所異。

戰國時期,廉頗乃戰國武將,卻看不慣身為文官的藺相如,屢次與相如為難。

一日,藺相如外出,途中巧遇廉頗,連忙叫人駕車躲避。

此舉,不禁讓人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甚至不敢直視。

藺相如卻說:「大將和宰相不和睦,對于整個國家而言是不利的,趙國內部耗不起。」

廉頗得知此事,慚愧不已,便負荊請罪。

最后,二人冰釋前嫌,甚至結為了至交。

藺相如得知自己是封侯拜相,傷害了廉頗的自尊心。

旁人卻誤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也沒有人領會藺相如起初躲避廉頗的苦心。

《周易》有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站立的角度不同,即使是同樣的事物,看到的風景也截然不同。

以管窺天,見天部分;眾盲摸象,各說異端,。

唯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2

《擬進士對御試策》中有言: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

慎重的人,事情必然成功;而輕浮的人,往往會敗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忍饑挨餓,大家已經好幾天都沒有吃到米飯。

顏回從外面拿回來一些米,拿去煮飯,在米飯快要熟時,顏回掀起鍋蓋,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塞。

孔子見狀,裝作沒有看見,只是默默地離開。

等顏回將飯食帶到孔子面前時,孔子說:「我剛剛夢到了祖先,我想,我們應該將這些還沒有動過的米飯,先敬獻給祖先。」

顏回當即拒絕,說道:「不行!這鍋飯我已動過,不適再敬獻祖先。」

孔子看著顏回,問道:「為何?」

顏回答道:「方才,房梁上掉了一些灰塵在鍋里,我覺得米飯如果沾了灰扔掉太浪費糧食了,于是我就抓了起來吃了。」

孔子聽完,教育弟子說:「我最信任的人就是顏回,但是我看到他抓飯的時候,我還是懷疑了他。你們以后要謹記這件事,以自己的看法去度量一個人是多麼愚蠢的行為。」

《論詩》有言: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看人不順時,未必是別人的不對,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

有時,即使是親眼看到的,也未必是正確的。

3

常言道: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每個人的人生,有著不同的經歷和背景,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

子貢說:「春夏秋冬,四個。」

那個人說:「不對,一年只有春夏秋。」

兩人爭執不下,去找孔子評理。

孔子對那個人打量了一下,說:「一年只有三季,春夏秋。」

那個人贏了子貢,洋洋得意地走了。

子貢卻迷惑不解。

孔子說:「那個人是一只螞蚱,生于春,死于秋,一生只有三季,你再怎麼解釋,他也不會理解四季的道理。」

古人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有的人,注定講不通道理。

有些事,注定無法勉強。

所以,對于無法理解的人,謹言才是最大的尊重。

4

佛家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看別人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自己看不慣別人,改變別人的言行也毫無作用,解鈴還須系鈴人,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內心。

懂得換位思考,慎重判斷,尊重不同,人生才會更上一層樓。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