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認為:「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說圣賢的人看事物不會只看一個固定的點,而是隨著事物的變化得出不同的評價,人和事都在發生變化,對其的態度自然不可一成不變。
智慧的人不會用強硬的手段去治下,而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盡量少干涉,多順應。幾乎所有發達的人都在做順應天道的人,逆天而行聽起來霸道,實則不可行。
想要人生過得好,就得讓自己活得足夠清醒。
生在天地間的我們十分渺小,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想要在這短暫的時光中有所成就著實不易,所以給自己定的計劃不必太大,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最恰當的成功。
做事情的人有很多,真正能夠做成事的并沒有太多,此生是否有福氣過上想要的生活,一方面靠努力,另一方面靠「設計」。
順應天道者事半功倍,逆天而行者九死一生。以下4條較為常用的「規則」,知道得越早,福報越厚。
別讓脾氣大過能力
聰明的人不亂發脾氣。
真正智慧的人都學會了隱藏自己,他們喜怒不形于色,給人的感覺總是平靜的,仿佛天大的好事或天大的壞事都與他們無關。
這種人成熟穩重,不會輕易做決定,但所做過的決定絕不后悔。
發脾氣本質上是情緒發泄,完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會發脾氣就是因為在生活中遇到了讓自己感受糟糕的事情,并且這些事情已經成為定局,無論抓狂還是平靜都無法改變既定事實。
如果一個人在遭遇變故的時候不能讓自己保持冷靜,那麼這場變故很大機率會繼續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甚至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會惡性循環就是因為控制不住自身的情緒。
能力強的人發脾氣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彌補修正,能力弱的人發脾氣則只能老老實實承擔壞情緒造成的糟糕后果。
不讓自己的脾氣大過個人能力,是智者的覺悟。
智小不謀大
人貴有自知之明。老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告訴我們當個人能力達不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不要去挑戰沒有把握的難度。
認清自己的地位,知道自身的價值,守好做人的原則。做人只要做到這三點,生活基本上不會遭受太大的變故。
影響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任何事情在實施之前都會有計劃,并不是只有寫了計劃書才算有計劃,從腦海里冒出想法的那一刻起大腦就已經開始計劃了。
寫在明面上的計劃書叫計劃,藏在潛意識里的行為動機也屬于計劃。
智慧的人會根據自身情況去計劃而后再實施,如此既保證了成功率,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智小偏要謀大,過分高估自身能力,用賭的方式去做人生規劃。
然而現實十賭九輸,智小而謀大之人,總是福薄命苦。
心存善念可避禍端
地里種上菜就不會長草了,心中充滿善,自然不再生惡。
人生中有沒有報應說不清,但人生中一定有因果。因為你吃了飯,所以你不餓,因為我喝了水,所以我不渴。這就是因果。
心中有善念的人不會去傷害別人,自然也不容易被人記恨,心中無善念的人常常使他人受傷,因此樹敵的情況自然有許多。
讓人生活不順的東西有兩個:一為天災,二為人禍。
天災誰也躲不過,但「人禍」確是可以提前避免的。與人為善者鮮少結仇,自然不會有人前來報復,與人交惡者則常常被人追著驅逐。
《春秋·曾子》有云:「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善惡的結果不會立竿見影,心存善念之人待到晚年自當福澤深厚。
誠實守信左右逢源
沒有人喜歡同不守信用的人交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最是忌諱反復無常出爾反爾。
信用可以說是社交的通行證,誠實守信者無論走到哪里別人都會因得知其帶的起責任,而愿意與之交往,言而無信之人常常會因為過去的壞名聲,將近在咫尺的機會推遠。
孔子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成事。
當一個人完全不將承諾放在心上的時候,那麼他很大機率完不成所承諾之事。
人在年輕的時候講規矩守信用,待到年老的時候就會有威望。
有福的人往往有面子,沒面子的人總是不被人待見。大家都愿意給誠實守信者留面子,因為風險小,人們常常刻意避開不守信用的人,畢竟誰都不想擔風險。
人因誠實守信方能左右逢源,人因高朋滿座所以福運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