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一般,700元買一條裙子,過分嗎?
前幾天,一個女孩在抖音問粉絲,激起熱烈討論。
有人說,難得喜歡,貴就貴點,其他地方省一下就可以了。
有人說,既然超預算了,就不該買。
還有人說,自己月入兩萬都不會買這麼貴的裙子,家境不好,還是省省吧。
聽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買或者不買,本身也沒什麼對錯。
圖源:Pexels
但從一件衣服上,折射的是我們對物品的態度。
而我們對物品的態度里,其實是我們對自己需求的態度。
01 不能好好對待需求的人,怎麼了
我的朋友小小,是一名程序員,收入挺高的。
但她對需求的態度,就很敷衍。
衣服大多都是網上淘的。
上周搬完家,她跟我說,除了羽絨服,基本沒有一件超過200塊錢。
不止衣服,書喜歡淘二手的。
手機用雜牌的。
當然,買便宜東西是一個人的自由。
但重要的是,她買的東西自己都不喜歡,也看不上。
可她一直忍著,沒想過要去買自己真正喜歡的。
圖源:Unsplash
為什麼?
她說,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小時候家里很窮,自己的衣服鞋子,都是哥哥們剩下的。
連內褲,都是拿哥哥穿舊的改小了再給她。
媽媽每次洗衣服,都要把她的衣服放在最后洗,因為媽媽覺得「女孩兒身上更臟」。
她沒有自己的玩具,沒有自己的房間,連發卡、頭繩都沒有。
因為媽媽嫌麻煩,一直是自己給她剪最短的短發。
她反抗過,但最終都是挨打挨罵,說她自私、不知足、不孝順。
有一次,她憋了很久跟媽媽要三塊錢買一本字典。
剛張口,媽媽就轉身過去抹淚。
二哥在一邊兒說:家里這麼窮,你就別這麼不懂事兒了,看把媽都氣成啥樣兒了。
那一刻,小小覺得自己就是個只會為難父母的罪人。
小小說,如果我小時候能被好好對待的話,我絕不會這樣對待自己。
被好好對待的女孩,是什麼樣?
小小分享了一條微博給我看。
在一個簡陋的出租屋內,爸爸和哥哥為妹妹搭建了一個漂亮、夢幻的「仙女屋」。
哥哥還親手寫上了「此屋住著漂亮的小學霸仙女」。
圖源:網絡
小小說:
你看,窮和愛真的沒關系。
這樣的女孩兒長大以后,肯定能夠追求和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像我一樣,各種湊合,忍耐,將就。
02 兩種父母,養出兩種孩子
為什麼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長大就不能好好對待自己呢?
因為,一個人的需求被如何對待,影響的是他對自己的體驗。
在自體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經驗組織原則。
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是由經驗帶來的。
而經由這些經驗,我們得出了一些結論,成為了我們的經驗組織原則。
圖源:Unsplash
簡單說,就是:我們的需求被怎樣對待,就會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
就像小小,想給自己多花點兒錢,內心總是會冒出這些聲音:
「你怎麼又亂花錢了?」
「你怎麼這麼自私?」
「你總是貪得無厭」。
小小的經驗組織原則就是:我是個女孩兒,我很差勁,我應該被隨意對待。
說到這你可能會好奇,難道需求滿足不了,都會留下一輩子的創傷嗎?
當然不是。
孩子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需求被如何對待。
拒絕孩子需求時,父母的態度一般有兩種:
1、帶著憤怒和羞辱拒絕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兒」
「你太自私了」
「你憑什麼要?」
圖源:Unsplash
這種拒絕就是在說:
你的需求是不應該的。
你提了一個壞需求,你也是壞的。
這樣的拒絕里,充滿否定,不僅僅是否定這個需求,同時也在否定這個人。
2、不含敵意的堅決
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不含敵意的堅決」。
父母當然可以拒絕孩子,但不要帶著敵意。
上周我去見朋友,她和孩子的互動讓我挺有感觸的。
大家一起坐捷運,孩子想在捷運上奔跑。
朋友怕危險,制止了她。
圖源:Pexels
孩子很大聲地說:我生氣了!
朋友沒有生氣,反而是很溫和地說:我聽到你大聲說生氣,我知道你生氣了,沒關系,你可以氣一會兒。
這個拒絕是在說:我無法滿足你,但你不是錯的,你的需求很正常,你也可以有你的情緒。
你沒有被滿足,不是因為你的需求不對,不是因為你不夠好,也不是因為我們不夠愛你。
而是一些客觀原因。
當父母不含敵意的拒絕時,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挫折」。
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之間的差別,就是養育者的態度。
如果這個態度是積極的,可消化的,那對孩子來說,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
經由這個挫折,孩子就理解了,并不是我所有的需求都會被滿足。
圖源:Unsplash
有時候我的父母也會拒絕我,但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
如果我想要,我可以學著用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孩子可以在挫折體驗中表達自己的情緒,最終消化情緒,學會到如何理解規則,耐受挫折。
相反,養育者帶著敵意的態度,「你可真煩人」「真拿你沒辦法」。
那麼即便最后父母滿足了孩子,仍然會讓孩子體驗到深深的羞恥感:
我不配,我不值得。
這就會給孩子留下創傷性的情感體驗。
03 沒被好好對待,長大怎麼辦
小小最近有了一個新的發現。
她一直不喜歡男友,是因為一直覺得男友總是不重視自己,敷衍自己的需求。
有一次,她想買一件1000塊錢的衣服,問男友,我可以買這個嗎?
男友看了看衣服說,挺好看,很適合你呀,喜歡就買吧。
她又反復問,真的要買嗎?
男友:想買就買唄,糾結啥呀,你自己買個衣服還用問我?
她開始發脾氣,我問問你怎麼了?
圖源:Pexels
男友愣了一會兒,走過去,抱住她,看著她的眼睛認真地說:
你當然可以買,也可以不買,你有這個自由,如果你希望我為你買,我也愿意給你買。
我是想說,你不需要問我你可不可以買。
你不需要得到我的允許才能買這件衣服。
那一次,她有些震撼。
她才意識到,即便沒有了爸爸媽媽,即便已經成年,她仍然需要男友的「允許」,才能證明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
否則,她就不敢去滿足自己。
因為在她的內心里,有需求和滿足需求,都是羞恥的。
而這,也是需求不被好好對待的人的通病。
圖源:Unsplash
成年后的我們,其實完全可以重新學著照顧自己。
莎蘭·漢考克在《權力關系課》中提到,可以從「需求」和「邊界」兩個維度來療愈。
首先,就是要確認和接納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像小小一樣,總是覺得,我的需求,只有被別人善待了,才能證明它是合理的、可以存在的。
我需要別人來同意、允許我的需求存在。
但這是一個誤區。
別人對我們的回應/滿足程度,跟我們需求的合理性無關。
跟我們自身的價值,更是兩回事兒。
要知道,生而為人,想成長,我們本身就會有很多很多的需要。
科胡特認為,每個人的心理存活都需要自體客體(可以簡單理解為環境或者他人)回應。
我們對周圍環境的需求,是每個人心理存活和成長的基本營養物。
圖源:Unsplash
比如,抖音女孩兒想買那條700元的裙子,她有讓自己變得光鮮亮麗的需求,不管網友說該買還是不該買,她的需求都沒錯。
你可能也有休息、刷劇、買買買的需求,不管別人或者現實是否允許,你的這些欲望和需求,本身就合理。
你需要的就是看到和接納自己的需求。
比如你可以這樣做:
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嘗試去回憶那些需求沒被好好對待的時候,看到那個受傷的羞恥的無助的自己,溫柔地告訴自己:
嗯,你想要被關注。
是的,你想要被看到。
你想要吃很多好吃的,你想要得到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
你想要被好好的照顧,想要很多很多的愛。
這些都是可以的。
無論別人怎麼對待我的需求,它們都不是可恥的。
圖源:Unsplash
通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慢慢形成新的經驗組織原則:
我的需求是合理的,我不需要為我的需求感到羞恥。
而且,我可以決定是否滿足這些需求。
其次,劃清我們的價值與他人的反應之間的邊界。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羞恥感,往往時因為,我們覺得被拒絕就是我們自身價值低。
但其實,別人的反應不能證明我們的需求是否合理。
同樣的,外界反應也不能定義我們的價值。
怎麼才能更確定這一點呢?
我們需要找到并不斷確認自己的內在價值。
比如,你可以養成記錄自己「內在價值」的習慣。
圖源:Unsplash
經常把想到的優點或者價值點記錄下來:
「我很善良」「我擅長寫作」「我特別真誠」「我很努力」等等。
注意,這些價值是內在的不受外界影響的價值,所以不要是「我能哄爸爸高興」「別人都很喜歡我」。
當我們自我懷疑的時候,不確定的時候,都可以翻出這份「價值清單」。
不斷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不是不值得的。
這樣的時候越多,我們越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越能不在意他人的反應。
圖源:Unsplash
生而為人,我們從不應該被貼上「羞恥」的標簽。
去學著滿足自己的需求吧。
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