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把這三件事處理好,余生越過越舒心

li李 2023/03/12 檢舉 我要評論

導語:

經濟學家林采宜曾說過:退休,意味著人生的拐點,不過是「此處葉落,別處花開」。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間就走到了退休生活。都說,退休是享受慢生活的開始,也是真正享受人生的開始,既可悠閑地享受生活,又可以肆意瀟灑的活自己。

退休后,有人結伴同游,暢談著「仗劍走天涯」的歡愉;有人享受著帶娃的樂趣,還有人在退休后,將曾經的夢想踐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人退休后越過越舒心,也有人退休后越過越無趣。

其實,這些都是每個人的心境所致。心境輕松的人,早就給自己把這三件事處理好,才會有越過越好的余生;

那些將悠閑的退休生活,過得艱難,往往也是沒有處理好這些事情。

拒絕內耗,不被情緒影響心情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一句話: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退休后,很多人在意自己的退休工資的多少,在意自己的日子過得如何,還在意自己在人群里是否合群。

因為在意的東西多了,就會被別人的言行給左右。也許別人的一句話并沒有什麼,自己就會有很多的聯想,甚至還很生氣。

其實,當我們在人群里,越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自己越會喪失自信。只有放下過度的敏感,才能減輕內心的累贅。

也就是不論別人說啥,自己內心要學會保持平靜。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更不必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在人群里尋找存在感,最終受傷害的是你自己。

當我們退休后,拒絕自己的情緒內耗,妥善地安撫好自己的情緒,自然心情就會愉悅,看山山俊朗,看水水溫柔,看人人和善。

心理學家說: 「凡事多想,是一種內耗,它不僅幫不了你,還會耗盡你所有的精力。」

退休后 ,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也就拒絕了自我內耗,生活里的事,盡心盡力就好了,其他的一切順其自然,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左右了自己的心情,自然余生就會舒暢,快樂。

學會獨處,放下過往,放手子女,對余生做斷舍離

楊絳先生曾說過: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與他人無關。」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朋友越多越有成就感,似乎一個人獨來獨往就是」另類「。退休后才發現,曾經追求的波瀾壯闊的生活,不過是自己活在別人眼里罷了。

退休后,就會發現,那些越過越舒心的人,往往都會享受一個人獨處。獨處并不是不合群,也不是孤單寂寞,而是一個人的時光是一種享受。

周國平曾說過: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寶藏。」

退休后,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

面對晚婚晚育的子女,能夠做到順其自然,而不是一次次的逼催著他們結婚生娃。學會了獨處就不會粘著子女,打著「為你好」的旗幟,要求子女遵循世俗生活。

學會了獨處,更能夠享受到一種人生的斷舍離,會感覺一個人的日常也很好。不會強迫自己融入不舒服的群體,更不會被別人的意愿帶偏。

當我們給自己的余生做斷舍離的時候,你會發現,越簡單越舒心。簡單的關系,心靜了;簡單的物質,欲望少了;簡單的心,豐富了靈魂。

世俗里東西越簡單越富有,不該想的事就放下,不該留戀的人,就放手,人走茶涼是必然,繁華已過,簡單才是最快樂的享受。

主動鍛煉,擁有愛好,有事可做的余生最快樂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銀行的存款,更不是我們退休后的工資,而是身心健康。

健康是人生最大財富,擁有了健康,才能夠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所以,那些退休后,越過越好的人,不僅早早地就給自己選擇鍛煉的方式,還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退休后有事可做。

有人會覺得退休就該啥也不做,享受生活就好了。其實呢?有事可做的人,內心有寄托,精神有依靠。 退而不休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種成就感。

喜歡我們寫作群里退而不休的老師們,他們不僅有高額的退休工資,還能夠通過自己的寫作再掙錢,把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傳遞給學員,也是一種成就感。

退休三年,堅持跟小小老師學寫作,雖然文字青澀,不夠成熟,但卻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糧,有事可做的余生很快樂。

當自己沉浸在運動里的時候,內心是安靜的,精神是豐盈的,整個人的精氣神是飽滿的。學會主動走出去鍛煉身體,是享受生活的根本。

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退而不休有事可做,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收獲。

有話說:

退休,不是生活的結束,而是生活的開始。

退休后,把情緒處理好,把心安放好,拒絕自我內耗,讓自己過得豐富多彩,優雅從容的老去。

把關系處理好,學會放下過往,放手子女,學會獨處,安靜地享受獨屬自己的余生日子,也是一種很強的能力。

把身體保養好,主動鍛煉,擁有自己的愛好,退而不休的余生里,有事可做的歲月,才不會老!

退休后,好好經營自己的余生,健康的身體是基石,享受獨處是基礎,擁有愛好是根本。把這三件事處理好了,我們的余生越過越舒心。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