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那認為,「家庭不單是身體的住所,也是心靈的寄托處。」
家庭如同一座港灣,將狂風暴雨抵擋在外,讓游子有機會感受溫暖。
但再溫暖的房屋不用心維護也會出現裂縫,如果家庭經常出現下面2種情況,就要小心了!
01.夫妻感情不和,不是冷戰就是爭吵
家庭最重要的構成就是夫妻。
夫妻之間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
夫妻和睦,一家之福;關系失調,一家之禍。
民國大師沈從文的家庭,就是被失衡的夫妻關系一點點破壞殆盡。
沈從文對妻子張兆和一見鐘情,此后一邊讀書,一邊鍥而不舍地寫情書追求張兆和。
張兆和雖然沒有喜歡的感覺,但最終還是和沈從文走入了婚姻殿堂。
但也因為對沈從文沒有喜愛之情,婚后的張兆和與沈從文之間挑剔居多,每每不歡而散。
時間久了,沈從文就不愛回家,兩人形同陌路,家庭情況急轉直下。
失去了張兆和對家庭的支撐,沈從文有一段時間無法專注于文學創作。
沒有了沈從文的金錢收入,張兆和也難以支撐一家老小的開銷。
所謂家庭,所謂夫妻,其實就是攜手相伴一生的戰友。
旅途平順時,共享風光;路遇艱難時,并肩共度。
無論是冷戰還是爭吵,只會瓦解家庭內部的力量。
只有學會保存好內部的力量,才能面對更多風雨。
02.孩子不愛說話,回家就躲進房間里
古龍在《小李飛刀》中寫道,「沉默,通常只代表兩種意思——默認和抗議。」
沉默,往往意味著已經無話可說,或者即便說了也沒有人會在意。
尤其對于孩子而言,被傾聽,才感覺得到關注與愛。
孩子陷入沉默,就意味著親子關系早已出現裂痕。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的母親宋倩雖然很愛她,卻始終不曾靜下心來傾聽喬英子的聲音。
填報志愿時,宋倩完全忽略喬英子的聲音,自作主張地選定學校;
家里生活時,給女兒房間裝上玻璃窗,只為隨時監督。
當孩子聲音被完全忽略,家庭對孩子來說,就不再是港灣,而是吸收一切需求的黑洞。
相比之下,雖然喬英子和父親喬衛東相處時間不長,但由于喬衛東擅長傾聽,反而能和孩子相處融洽。
聽力受損,慢慢就會失語。
不被傾聽的孩子,最終也會失去「好好說話」的能力。
孩子只有在滿足「被傾聽」的條件下,才能開口溝通,與親人、世界接觸。
03.溝通,才是維系家庭的紐帶
家庭關系的維系,關鍵只有兩個字:溝通。
善于溝通的人,不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能找到角度切入,妥善交流,雙方共贏。
而缺乏溝通技能的人,大部分時候想前進又不敢前進,最終被內耗折磨。
其實,溝通很多時候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
正如《生存的哲學》一書中寫道,「交流就是分享思想和感受。」
想要有效溝通,只需做到如下3點:
1、反思并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溝通過程中,理解對方的需求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需求。
只有明白自身需求的底層邏輯,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溝通順利進行。
曾經遇到過一位女士,總是跟人吵架,跟前夫吵到失婚。本以為自己是所托非人,但沒想到再婚后與現任丈夫也爭吵不斷。
後來她沉下心來做了反思,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都是不是為了吵架,而是想跟丈夫好好聊天,可一旦得不到回應,就會暴跳如雷。
意識到這點后,她開始刻意練習,用更平緩的方式開啟聊天,丈夫感受到了她的「好好說話」,脾氣也越來越溫和。
一個人,只有先看懂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
2、傾聽并理解對方的需求
卡耐基:「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
唯有傾聽,才能讓我們明白對方需要什麼。
中村恒子作為精神科醫生,每次工作時都不著急開口,而是等待來訪者將自己的煩惱傾瀉而出。
在來訪者講述的過程中,中村恒子就能簡單判斷出情況,為后續的對癥下藥打下基礎。
總是叫嚷的人,彰顯的是自我。
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理解對方。
3、交流時用夸獎代替貶低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稱贊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巨大的作用……」
就連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也提到了夸獎的作用。
面對任何人,從夸獎中得到的正反饋,永遠比責罵要多得多。
20世紀的著名詩人紀伯倫,少年失意,僅僅是因為得不到父親的認可。
聚會上,所有人都夸贊紀伯倫的詩歌優美,才華橫溢,但只要父親一聲冷笑,一句嘲諷,紀伯倫的成績就會被全部抹去。
如果不是後來遇到了伯樂瑪麗女士,得到了她的支持和夸獎,紀伯倫也無法在繪畫和詩歌領域青史留名。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贊美他人,幸福一生。
懂得好好溝通的夫妻,能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與痛苦,共同奔赴美好的未來。
能夠好好說話的父母和孩子,懂得接納另一個聲音,一同成長,共同分擔。
盧梭認為,家庭是世間最美麗的景象。
而只有學會溝通,妥善交流,才能營造美好的家庭。
愿你我,都能看懂自我,聽懂他人,家庭美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