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好心提建議」的人,總是不受人待見。
一個扎心的回答道出了核心:好心放錯位置就是多事,建議配錯場景就是亂語。
人生境遇不同,沒有邊界感的建議,總會引起他人防御。
與其盲目「好心」給他人提建議,不如克制住嘴,才是成年人社交該有的自知之明。
01
處境不同,建議難實行
前段時間,一位專家提的建議火上了熱搜。
專家采訪時被問:「如何解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問題?」
專家回答說:「靈活就業人員,可以拿自己的私家車拉活,解決收入來源,還可以拿自己閑置房子租出去,獲得收入。」
此話一出,迅速引起網友的反應,網友調侃:
「可以拿閑置的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比如先存一個億。」
「還可以把自己的名牌包包、首飾出售獲得收益。」
人從自我的角度表達想法,這無可厚非,但只從自我的角度給別人提建議,這卻是癥結所在。
建議不考慮處境,猶如盲醫開藥,藥不對癥,難以發揮藥效,反會損害身體。
俗話說:「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我們永遠無法穿著自己的鞋子,思考別人走過的路,更不可能以自我處境,去理解他人生活。
以自我為尺,提出的建議,終究是一葉障目,難以切實可行。
人生處境不同,選擇各異,不隨意給他人建議,不過多干涉他人決定,生活才能更加順意。
02
認知不同,建議難奏效
郭德綱曾講過這樣一個段子:
說自己給火箭科學家提建議:「你的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煤,煤還得選精煤,水洗煤不好。」
看似滑稽的舉例,卻道出人與人之間認知的差距竟有云泥之別。
一個人的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評價等形成的,當遇到相同或相似場景時,習慣用過往的經驗進行判斷,提出見解。
可問題一旦超綱,經驗離開熟悉的領域,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作家王慧玲在《基層女性》中,曾講過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
王慧玲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父母沒有文化,受到老一輩思想影響,從小就重男輕女。
長大后,取得一定成就的她,對于結婚,生孩子等問題,想尋求一下父母的建議。
可父母卻說:女人成就再高,婚姻才是最終歸宿,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也不會完整。
面對父母的建議,王慧玲卻無法認同。
有些自己認為的「好」建議,終究難以跨越認知的溝鴻,解決他人現實的問題。
楊絳先生曾說過:「我們對問題所能提出的建議,通常是由認知所決定。」
而人的認知范圍,自帶局限性,認知的層次,決定看到的世界,更決定看到的風景。
認知不同,活法不一,不同層次,不同命運。不隨意給他人提意見,不盲目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是一個人基本的交往禮儀。
03
好心建議,不如閉嘴傾聽
東野圭吾說過:「很多時候,提問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與人求助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人在咨詢他人時,多數內心早有決定,比起建議,更多是想要一個情緒出口。
艾米有一位在外省工作多年的好友,最近好友找艾米傾訴,說想回老家工作,作為多年朋友,艾米便三天兩頭給她張羅找工作的事。
她想著朋友有銷售經驗,便建議好友可以回老家繼續做銷售,甚至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她約了一次面試。
突然被告知面試,讓好友措手不及,但好友礙于情面,還是去了。面試后,好友和艾米說,自己不想從事銷售,因為家里老人身體不好,她想找一份時間規律的工作,方便照顧家人。
艾米聽后,建議她去酒店收銀,工作門檻不高,工作輕松還穩定。
可好友卻表示不喜歡這份工作,前台收銀內容枯燥,缺乏挑戰性,工資也不是很高。
這樣一來二去,艾米覺得好友挑三揀四,不識好心。兩人原本不錯的關系降到冰點。
其實艾米不知道的是,好友只是想找她傾訴而已。
董宇輝曾說過: 輕易不要給別人意見,我們偏頗狹隘的錯誤的人生經驗,有時候其實不足以去指導別人。
人生沒有一本萬利的建議,自己再好的建議,滿足不了別人要求,也只會得不償失。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甲和乙是多年好友,一天,甲家里遭遇火災,乙聽后火急火燎地叫一伙人去滅火,眾人拿著滅火器沖進家里滅火。
可最后,甲卻埋怨乙說:「沒有搞清情況,就不要貿然幫忙,家里有很多名貴字畫,這樣滅火不成,反倒損失更多。」
建議有時就像這次火災中的滅火器,你覺得滅火器是雪中送炭,他人卻覺得是雪上加霜。
當你對別人的處境,有不同的看法,在你自己開口前請務必謹記,先傾聽他人。
自媒體作者粥左羅曾說過:「別人需要時,你的建議就是幫助,別人不需要時,你的建議就是冒犯。」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同樣沒有經歷相同的人。
我們的標尺永遠丈量不了別人的生活,我們的建議也很難解決他人的問題。
與其盲目建議讓他人不快,不如耐心傾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理解個體差異,尊重他人命運,放開別人,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