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技術是硬本事,社交技巧是軟實力。
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得軟硬兼施。
如果你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并且你還年輕,說明你的人生存在一些「盲區」,或者說你進入了社交的「誤區」。
事業的發展,不能盲目突出自己的個性,還得講究做人的圓融。這一點,也符合古人說的「外圓內方」。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合群和不合群之間找到平衡點,讓自己擁有朋友,又不被朋友所累呢?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可謂家喻戶曉。他書里的三句話,為我們的社交,指點迷津。學會了,內心就通透了。
01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信任別人,是交友的基礎。
你把別人看成盜賊,處處提防,那麼對方也會防備你,躲著你。如果你是君王,那麼你管著的地方,有能力的人就會隱退,有主張的人就會沉默。
如果你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對方是盜賊,那就先選擇相信,之后再去觀察就可以了。
我的一個朋友,剛剛走出校門時,在廣州某制衣廠做推銷員。他去東莞某工廠,希望拿下做廠服的生意。
朋友和工廠的老板聊了幾句,老板顯得不太耐煩。眼看,業務談不成了。
朋友忽然發現,老板桌子上有一個玩具的零件,于是說:「你的孩子很愛玩玩具吧,要不,給我帶回家,修好了,再送過來?」
老板將信將疑,但還是默許了。
過了兩天,朋友把修復好的玩具帶在身上,再次回到工廠。
老板說:「我以為你不會再來了,沒想到......」
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說到做到。給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朋友的做法,讓人驚訝,也為自己拿下了業務。
劉備相信了諸葛亮,因此建立了蜀國;劉邦相信張良,因此一統天下;秦惠文王相信商鞅,因此推進了改革,國富民強......
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說過:「不要對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謹慎而堅定。」
你信任誰,誰就對你忠誠,從而能夠一起做大事,任何風雨,都不能摧毀你和他的關系。
02
「蠹蟲食木,木盡則蟲死」:相輔相成,是交友的原則。
春秋時,晉靈公喜歡養狗,他把狗看得比群眾更重要,說:「有犯吾狗者刖之。」
狗可以肆意去市場上吃東西,沒有人敢阻攔。大街上,人只能躲著狗,毫無辦法。
當晉國民不聊生時,晉靈公被人謀害了,他的狗也全部被抓了,成為了盤中餐。
齊景公喜歡竹子,并安排官吏去守護。一個農民砍伐竹子,做了農具。因此,農民被抓了。
大臣晏子反復勸說,齊景公把農民放了,把官吏也撤走了。
非常明顯,晉靈公的做法是錯誤的,他不知道,君王和群眾做朋友,才是社交規則,把狗當成朋友,搞錯對象了;齊景公知錯能改,為自己挽回了社交的局面。
樹木滋養了蟲子,如果蟲子變本加厲地啃咬木頭,樹木就會腐朽,蟲子也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從而「兩敗俱傷」。
這樣的道理,類似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你要和別人合作,別一開始就做出吞并別人的架勢,這樣別人會怕了你。合作是玩不下去了。
德田虎雄在《產生奇跡的行動哲學》里寫道:「人,既有所長,也有所短。要想使每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才能,使之成為得力的合作者,就要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讓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大顯身手。」
最好的朋友,就是:你的短處,恰好是我的長處,互相補充。
「物以類聚」的道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兩個男人,如何結婚生子?他們雖然是同類,但是在愛情方面,難以配合。
任何一件事,因為有正面和反面,才能存在。如果只是一邊倒的局面,往往是走向失敗的節奏。
交友,就是相克,又相生。
03
「野鳥系于籠中而馴者,食也」,給人利益,是交友的目的。
要抓住一只麻雀,那就在地上丟幾粒谷子,在谷子上放一個籠子。麻雀來吃谷子,把籠子一放下,就可以了。
要馴化一只鳥,就讓它餓很久,然后喂食;或者把小鳥當成朋友,反復投喂,培養不一樣的感情。
不管用什麼方法去得到鳥,你都要用「食物」——交友,也是趨利的過程。
你非常自私自利,對身邊的人,一分錢都不愿意施舍,那就注定要眾叛親離。
你的父母,得不到你的供養,會寒心地離開,甚至和你打官司;和你一起工作的人,知道你特別小氣,就不搭理你;你的同學,知道你總是混吃混喝,聚會的時候,就不會喊你。
做人,要記住「有舍有得」。當你愿意把一部分利益送給朋友的時候,就不怕沒有朋友。并且,朋友也會把利益送給你,彼此都不吃虧。
04
一個朋友都沒有,也許是兩種情況:你非常優秀,遇不到同層次的人;你非常不成功,沒有人愿意和你交往。
做人,不能太孤傲,總以為自己了不起,還要看到自己的缺陷,降低自己的姿態。
信任別人,獲得信任。
給人依靠,獲得依靠。
給人利益,獲得利益。
別再盲目鼓吹「不要朋友」了,選擇合適的人交往,眾人拾柴。
愿你我,攜手共贏,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