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說過:「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大家都很清醒,唯獨聰明的人,昏昏沉沉過日子,這是真的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家只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一個人六十歲之后,就是老人了。閑來無事,說三道四,聽東聽西,可以消磨時間,也能帶來煩惱。需要學會取舍,別什麼都放在心上。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把兒女當成「孩子」,什麼都要管一管。這是對兒女的不尊重,兩代人的角色沒有及時更新。
因此,真正聰明的老人,在兒女面前,學會了「裝糊涂」。
02
第一,教育孫子、外孫的事,裝糊涂,把任務留給兒女。
有人問:「老人要不要幫忙帶孫子?」
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把帶孫子當成了工作;也有一些老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從五十多歲開始,就一直帶孫子,靠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兒女的贍養。
當然,身體健康的老人,管一管孫子,無可厚非。畢竟,兒女們都很忙碌,如果小孩的事情,不要操心,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賺錢、創業。
有一個詞語,叫「隔代教育」。
從現實生活來分析,祖輩教育孫輩,存在「過分溺愛、不清楚當下的教育形勢、容易導致孫輩有恃無恐」等問題。 教育和生活,是兩碼事。
詩人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要看清楚,最好的愛,是父母的愛,而不是爺爺奶奶的愛。對于教育問題,老人就不要插手了,接送孩子上學,沒有關系,一句一句教育孩子讀書,就是「越位」了。
把教育孩子的權力,還給兒女,這是老人應有的清醒。因此,談及教育問題,糊涂一些,兒女就會「不放心」,從而扛起教育的責任。
03
第二,兒女遇到了困難,裝糊涂,逼著他們獨立。
兒女遇到困難了,老人肯定會很著急。畢竟,父母的舔犢之情,任何時候,都會冒出來。
古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把古人的話拓展一下,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事實——兒孫自有兒孫苦。
人啊,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如果任何困難,都由父母承包了,那麼兒女就沒有真正領悟人生,后半生就沒有吃苦的能力。
書籍《我只養你到18歲》里,父親老周在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說:「如果一個男人到了18歲還養不活自己,這一輩子就不會有多大出息。」
老周認為,對孩子大包大攬,承擔無限責任,最后不是幫孩子,而是傷害孩子。
溫室里,是養不出大樹的;花盆里,是不會稻浪滾滾的。
04
第三,兒女的婚姻,裝糊涂,尊重他們的選擇。
知乎里,有一個匿名網友說,他的母親,當初被外婆拉著去相親。母親二十五歲的時候,被外婆逼著出嫁。
當時,母親嫌棄對象太矮,模樣也不中意。因此心情很難受。結婚之后,父母常常爭吵。
網友的童年,在吵架聲中度過。有一段時間,網友建議父母失婚,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失婚,一直互相消耗。
不難發現,作為父母,要給兒女自由戀愛的權利。如果兒女已經結婚,就盡量不要去打擾。
有道是,解鈴還須系鈴人。
老人看著兒女戀愛、結婚、生兒育女,但是不能真正體會到「愛情」,只能敲邊鼓。因此,婚姻中的矛盾和喜悅,要糊涂一些。 如果不是一方非常惡劣,不要鼓勵失婚,不要橫加指責。
05
第四,談及家庭財產分配,裝糊涂,別掏空老底。
閑來無事,聊一聊家庭財產的情況,想一想百年之后,兒女如何分配遺產。這是每個家庭會有的話題。
作為老人,可以主動談到財產,但是不能直接做主,把財產分了。尤其是不能把老底都揭穿,讓兒女們提前支取「遺產」。
未來的日子還有很多,如果兒女們把財產拿走了,父母的日子不會好過;如果兒女總是惦記家庭財產,手足之間,也會有矛盾。
我的外婆,在八十多歲的時候,把存折交給了小舅舅,從此她的衣食住行,都仰仗小舅舅。外婆九十歲的時候,辦了壽宴。幾個舅舅在宴席上,鬧得不可開交,因為外婆訴苦,說自己生活質量很差;大家都認為,小舅舅私心太重。
錢財的事情,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老人應該糊涂一些,給自己留一手。
06
第五,晚輩送禮多少,裝糊涂,別在兒女面前議論。
《弟子規》寫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有的老人,逢年過節的時候,會在家里說,某個外孫送了多少紅包,某個兒子給了多少錢,某個女兒買了多少禮物......看起來很平常的話,卻讓大家都很生氣。
畢竟,大家送的禮物,不可能一模一樣多。孫輩送的禮物,也會在某些時候,算在兒女的身上,扯來扯去,就變成了「人比人,氣死人」的局面。
每一個小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經濟條件差一些的兒女,哪怕不送禮物,也沒有關系。有錢的兒女,量力而行就好了。
老天吐槽,某個兒女送禮太少,就是不給面子,帶來家庭內部的攀比。
聰明的老人,會這樣做:只要是晚輩送的,就照單全收,內心愉快。
07
聰明的老人,就像棉花一樣柔軟,給家庭帶來溫暖;又像棉花一樣有彈性,能夠起到矛盾的緩沖作用。
任何一個家庭,都有內耗,因此我們要學會化解內耗。糊涂一些,看似打啞謎,鬧笑話,其實是「一笑而過」,無事一身輕。
有道是,糊涂之難得,在于明白太難;和諧之難得,在于實現太難。
人老了,由聰明轉糊涂,真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