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不要以「為你好」幫子女做這些事,以免晚景凄涼

li李 2022/09/23 檢舉 我要評論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他們把自己的淚和血都融入到了子女們的身上,父母竭盡了一生心力都是 為了子女的日子過得更好。

然而,有些父母終其一生都不懂得什麼叫「放手」,不明白真正的「為你好」該如何做。有人曾說, 父母與子女間的得體退出和有界限感的相處,才是最好的模樣。

人老了,想要晚年過得舒心,就要真正地學會與子女相處,不要總以自己認為的「為你好」而去幫子女做這些事,看似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實則是父母內心還是沒有放下子女,讓他們自主地去享受生活。

有些老人覺得自己退休后,出錢出力地幫助子女,不僅沒有得到子女的孝心,反而讓自己與子女間越來越遠,甚至還會被子女嫌棄。聰明的老人,在幫扶子女的時候,都明白 要適度,得體的退出,適當的距離,才是彼此間最好的相處方式。

人老了,不要過多地去參與到孩子的家庭和生活中。生活里,有些老人一直沒有明白一個道理, 父母愛子女可以無條件地付出,而子女愛父母則是有條件的付出。

有時候,子女為了自己的小家會狠心舍去父母的需求,所以,我們老人要學會「居安思危」,老了學會些「自私」,學會些「薄情」,在幫扶子女的時候,多為自己的晚年「未雨綢繆」些。

王爾德曾說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 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深以為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人老了,活得有尊嚴,有底氣,大多數跟有沒有錢關系很大。人老了,想要晚景舒心,就要多為自己想想,不要以「為你好」去管子女這些事情 ,既讓自己陷入為難的困境,還容易讓自己的晚景凄涼。

賣了養老房幫扶子女換大房

老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

人老了,千萬不要因為幫扶子女換大房子賣了自己的老窩。因為人心叵測,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老了居住在自己的老窩里,比那里都舒暢。

68歲的蘇阿姨一個人居住了多年,外地獨生兒子想換套大房子,就跟她商量著能不能把老家的房子賣了貼補自己。

蘇阿姨覺得自己一個人,早晚要跟隨兒子一起居住養老,如今兒子有需要,自己的這點財產早晚都是兒子, 何不趁著兒子如今需要,就賣了幫扶一下

蘇阿姨歡喜地賣了老房子,帶著自己所有的存款去了外地兒子家養老。誰知, 自己不是去養老,而是「再就業上崗」,成了兒子家「帶薪免費保姆」。

蘇阿姨每天早晨起來去早市上買菜買水果,還要回來給兩個孫輩人做早餐,先送大的坐校車上學,再送小的去幼兒園,然后回來收拾家務衛生,洗衣擦桌子。

等蘇阿姨忙碌完了這些,自己弄點午餐,吃完了還要再準備一下晚上的飯菜。四點左右先去幼兒園接小的,再一起在社區里等著大的放學。

看著大的寫作業,帶著小的玩玩具,還要聽著廚房里的爐子上的粥是不是熬好了。先打發了兩個小孩子的吃飯,還要為兒子兒媳準備晚飯。等一切都收拾好了,蘇阿姨早就累得直不起腰了。

有時跟兒子抱怨幾句,還要受著兒媳的白眼,有時說多了,兒子就勸說蘇阿姨要不回老家吧,在幾個姨家住一段時間再回來,或者 在老家租套房子居住,等晚年了再回來,那樣孫輩人長大了,也就不累了。

蘇阿姨非常后悔自己賣了老房子,也后悔自己為了兒子日子過得舒服些,把自己的養老錢也都貼補完了,現在自己手里只有3萬塊錢和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

蘇阿姨實在待不下去了就給妹妹打電話,剛好妹妹家有套小房子空著,她回去可以收拾一下居住。但蘇阿姨覺得自己這是咋了,活了一輩子,連套房都沒了,如今還要「寄人籬下」的居住在妹妹家的房子里,真是失敗。

通過蘇阿姨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年人,人老了, 不論子女如何「畫大餅」,我們自己心中要有數,留住自己的養老房和養老錢,才能有安逸舒心的晚年生活,否則「寄人籬下」的日子,就如浮萍一般,在哪里都是不安的。

越俎代庖管教孫輩人的教育

老話說「隔代親」,就是老人見到了孫輩人,會格外的疼愛,寵溺。其實,對于孫輩人的教育,還是誰的孩子誰管,我們做老人的不要越俎代庖地去管教孫輩人,原因有二:

首先, 老人的認知和思維跟年輕人不一樣,不要再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去管教孫輩人,一來孫輩人不服,二來會讓子女覺得老人越界了。教得好是老人的功勞,教得不好,就成了橫隔在老人與子女間的鴻溝,會影響老人與兒孫間的感情。

其次是, 老人管孫輩人,大多數以寵溺和放養為主,真正下得去手打,說服得少。老人見不得孫輩人受一點苦,總是給予最好的要求,滿足孫輩人當下的欲望,豈不知是害了孫輩人。

所以說,人老了,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不要用「為你好」的形式去越俎代庖地管教孫輩人的教育,更不要當著孫輩人的面,跟子女因教育的事情吵架,鬧脾氣。

別把自己的養老錢交給子女打理

常有人說:「人老了,若 是把積蓄都給子女,結局大都會很慘。」話雖扎心,卻不無道理。毫無保留地付出,便是斬斷了自己所有的退路。

72歲的張大爺覺得就這麼一個孩子,自己的一切早晚都是兒子的,不如趁著自己還明白,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交給了兒子打理,若自己有需要了就讓兒子去辦。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張大爺的兒子拿到這麼一大筆錢后,覺得放在銀行太吃虧了,聽從別人的慫恿買了高額理財。

最初的時候,得到幾筆分紅,大家都很開心,還一起大吃一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張大爺突發疾病住院,需要一筆大額資金,可取不出來,只能四處借錢,耽誤了張大爺最佳手術時間。

人老了,不要輕易把自己的存款以及多少告訴兒女 ,因為人性里的貪婪會讓老人與子女間的相處變了味道。老人手里有些積蓄,自己花起來方便,也不必為找子女要錢看臉色,還能夠促進子女自力更生,不會產生啃老行為。

不要插手子女的婚姻瑣碎,安心過好晚年的生活

婚姻的溫暖是冷暖自知,「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有時候,你以為的并非是你以為的。

所以,人老了就不要隨意插手子女的婚姻瑣碎,安心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尤其是有些老人,認為自己把孫輩人帶在身邊,就可以讓子女們的婚姻生活更好,殊不知,更加容易讓子女的婚姻走向分離。

65歲的趙阿姨覺得兒子很忙,兒媳也很累,就把孫子接到自己身邊讀書,讓兒子兒媳過好二人世界,誰知,好心沒有辦成好事。

以前兒子兒媳再忙再累,有孩子牽著,周末的時候都要在一起度過。后來,趙阿姨把孩子接走了,兒子忙自己的事情,兒媳閑著無趣了,就去廣場跳交誼舞,結果事與愿違,有了婚外情。

趙阿姨埋怨兒媳不知羞恥,埋怨兒子管不住媳婦,插手他們的婚姻,最終導致人家小兩口失婚收場。失婚后,兒子有一段時間不搭理趙阿姨, 覺得自己本來過得好好的,要不是趙阿姨把孩子接走,兒媳也沒有那麼多空余時間去跳舞,自己的婚姻也不會解散。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人老了,不要用自己以為的「為你好」插手子女的婚姻,尤其是面對子女婚姻里的各種瑣碎雜事, 每個人有自己的處理方法,不要用老人的理解和認知,去干涉子女的事情。

雖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老人也要多學會自我反省,多加思考,老人的這份無私里是否也有自己的私心,是放不下子女,還是想掌控些什麼?否則,老人的「為你好」就是自私自利地感動自己而已。

白巖松說過:「一個人 年輕不怕苦,怕的是老年苦,怕的是老年凄涼。」想要晚年過得順遂如意,除了孩子的孝心,更要倚仗自身的經營。

人老了,應該對自我多些關注,而不是把自己所有時間和精力,財力都放在子女身上,長大了子女,我們要學會放手,懂得與子女間的分寸界限感,在一定范圍內適度幫扶,不要滋養出啃老族,也不要讓子女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