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件事,拿起來有千斤,放下去只有二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凡事太苛刻,就是為難自己。
因此,抬杠的人,多半是鉆牛角尖,看似明白,實則糊涂。
人與人相處,抬杠一時快樂,卻輸掉了一生。
02
和父母抬杠,輸了孝道。
有一個詞語叫「叛逆」。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有自己的主張,不再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導,也不會聽從了,還認為父母是「為難自己」。
父母安排你去上大學,但是你卻要去打工;父母讓你從事文職工作,你卻要當搬運工......凡是父母安排的事情,你都要唱反調,看起來很酷。
俗話說:「人到中年,才知柴米油鹽貴。」
當你也變成了中年人,做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真的好難,人這一生,父母是真正無私對你好的人。
香港財經作家梁鳳儀,因為父親梁卓由富變窮,一家人住進了廉租屋。
梁鳳儀上學時,故意不回家,住在學校,認為家庭太窮了。
直到她成年之后,回想起父母的人生,才醒悟過來,父母對自己的愛從來沒有減少過。比方說,母親自己吃隔夜菜,但是不讓她挨餓;父母想辦法湊錢,從來不控制她的學習費用。
如果你一直和父母抬杠,等父母過世之后,你就會感悟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道的缺失,會留下永遠的痛,輸掉了家風,輸掉了感恩的機遇。
03
和同行抬杠,輸了格局。
東晉時期,許詢和王修都是有學問的人。
有人把許詢比作王修,言外之意,就是許詢稍遜一籌。許詢很不服氣。
有一天,許詢去拜訪高僧支遁,恰好王修也在。于是乎,許詢主動挑起辯論,議題是「玄理」。
王修在言語上輸了。因此,許詢很得意。
支遁說:「許詢的言辭很好,但是何必苦苦逼人呢?這哪里是探索玄理啊。」
明眼人都知道,辯論的目標是為了完成某個道理,或者解釋某個道理,但是許詢卻為了「所謂的名譽」而戰,反而露出了丑態,格局更小一些。
得饒人處且饒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同行是冤家」的怨氣,但是你要包容,否則你就會每天都煩躁。
聰明的人,不會抬杠,反而會告訴別人,自己有什麼經驗。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也許是某一天,還能合作共事。
比方說,兩個開超市的人,可以競爭,但是不能翻臉。某些信息,還可以互通有無,甚至可以長期聯合起來賺錢。
還比方說,你和同事抬杠,同事會討厭你,當你有機會提拔的時候,同事不推舉你,就會錯過機遇。
欲成大事,需要大的格局。包容了別人,就是留下了后路。
04
和愛人抬杠,輸了婚姻。
如果你的愛人總是抬杠,是什麼情況?
多半是因為他想要控制你,或者要當「一把手」,或者他根本就不信任你。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小公司上班。他想跳槽,妻子不答應;他想要創業,妻子說,風險太大;他想去深圳尋找機會,但妻子認為,這是浪費時間。
為了追求夢想,朋友不得不「先斬后奏」。比方說,朋友不聲不響就辭職了,還買了去深圳的火車票,準備南下。臨別時,才告訴妻子。
現在,朋友在深圳落腳了,但是妻子卻在親戚朋友面前,一直訴苦,認為夫妻沒法過日子了。
好夫妻,如詩人白居易所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壞的夫妻,如作家馮夢龍所言:「夫妻本是同林鳥,巴到天明各自飛。」
婚姻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人,牢牢地聯系在一起。如果兩個人朝著一個方向出發,就會變成親密的伙伴。如果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就會變得毫無關系。
夫妻之間愛抬杠,三觀不合的征兆會越來越明顯,最后可能導致分道揚鑣。
05
和旁人抬杠,輸了心情。
孔子去衛國的時候,路過蒲地。當地的人,都討厭衛君,于是攔住孔子,不準孔子繼續前進了。
無奈之下,孔子答應了蒲地的人,自己會離開,但是不會去衛國了。
當孔子離開蒲地后,換了一條路,繼續去衛國。
弟子們不解,問:「老師,你剛剛承諾了,不去衛國呀。」
孔子哈哈一笑:「被脅迫的承諾,不算數。」
顯然,和路人抬杠,是毫無意義的。聰明的人,都會主動「屈服」。大家都不熟,為什麼一定要講所謂的誠信呢?真正的誠信,是彼此愉快地商議出來的約定,而不是隨口一說,胡說一氣。
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把同道的人當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當作朋友。」
人這一生,會遇到上萬個人,如果你和他們都抬杠,那就是等于讓一大群人,對你怒目圓瞪。
身邊的人,都沒有好臉色,你也就不會開心了。這是苦了自己呀。
06
不抬杠的人,才是人生的贏家。
作家王蒙說過:「不要過分依賴語言,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占上風,語言解不開的,事實可以解開。語言解開了而事實沒有解開,語言就會失去價值,甚至只能添亂。」
做人,不比打麻將,可以「杠上開花」。一旦你和人杠上了,就是消耗了自己,消耗了關系。
當你不與人抬杠的時候,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對你微笑,雖然別人不一定幫你,但是言語會很溫和,不會給你設置障礙。
言語順了,腳步也會順,關系也會順,從此一路順風。
余生不長,放過別人,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