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亙古難題。
其實女人并不小氣,反而更易心軟和建立感情。
只不過,兩個女人因為同時愛著一個男人而建立起了關系,被動地接受這份陌生的親情,加之女人天性敏感,免不了思慮過度。
母女尚且有矛盾,更別說婆媳了。
因此,無論婆婆多麼善良,也不要自作主張地幫助兒媳,不落好,反而遭記恨。
01:沒有邊界地做家務
年輕人崇尚自由,不希望別人評判自己的生活方式。
小夫妻建立了家庭,就等于是另開爐灶,老人要擺正自己是客人的位置。
即使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也不過是搭伙過日子罷了,并非要互相關心到沒有邊界地收拾屋子。
剛剛組建的團隊,連夫妻的習慣尚且要磨合一陣,這時候婆婆不管三七二十一插手家務,只能火上澆油。
比如,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婆婆因為收拾屋子,動了兒子兒媳的私密物品,引得兒媳不好意思,甚至覺得婆婆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于是跟丈夫抱怨,導致兩個小夫妻面對婆婆時,都覺得極為難堪,惹得婆婆也不自在。
有時候,婆婆未必故意,只是自己沒有擺正身份,總覺得兒子兒媳都是自己的孩子,可終究兒媳才是女主人。
做家務有邊界感,這也是尊重兒媳的體現。
02:沒有分寸地出主意
誰都知道,婆婆關心兒媳的規劃出于善意。但是,沒有分寸地出主意,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說教,只能引起兒媳的不滿。
雖然婆婆經歷得多,甚至更輝煌、更成功,但那畢竟只是個人經驗。
且不論兒媳是否愿意借鑒,我們必須承認,因為身處的環境和時代不同,誰都不可能復制別人的人生。
就算兒媳接受,婆婆還要冒著兒媳失敗的風險,承擔給意見的責任。
更何況,由于婆媳身份,婆婆并不能知道,兒媳對出主意這個行為本身會不會理解得有失偏頗。
因此,婆婆應當保持緘默,將未知的危險系數降到最低。
由于婆媳有時是利益共同體,有時是利益對立面,婆婆再客觀,兒媳也未必客觀。所以,當兒媳主動求教,婆婆也要有分寸地說話,不可一股腦兒地傾囊相授。
婆婆經驗豐富,察言觀色難度不大,只需切記冷靜理性。
做人做事,都要先為己籌謀。沒有深淺的話不說,沒有邊界的事不做。這是處世智慧,也同樣適用于婆媳關系。
婆婆是過來人,當以經驗者的心態面對兒子兒媳,這種智慧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氛圍。
這不是冷漠,而是處理家庭關系最好的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