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仕強教授說過, 現代的老人還真的沒有尊嚴。年輕的時候拼命干活,老了就被子女送到養老院,然后就是遙遙無期的等待,子女不顧老人死活了,老了這樣活得還有尊嚴嗎?
人老了就想著「養兒防老」,想著依靠子女生存,然而,真實的生活里,能夠依靠子女養老的老人太少了,都是老人自己的一廂情愿。
因為如今的子女大多數都是自身難保,讓老人覺得晚年「無依無靠」。曾經的理想有多美好,到了晚年就有多麼的悲涼。
人到晚年,覺得自己辛苦打拼了這麼多年,把子女供養出來,也資助他們結婚,還幫忙給他們帶娃,如今終于可以過上養兒防老的晚年了,誰知,我們的子女,竟然連自己都養不起,還要通過啃父母,才能安穩度日。
晚年的時候,回顧自己這一生,才發現沒人可以讓我們依靠,子女有自己的小家要養,老伴也會在某個階段因你的依賴疏遠你,嫌棄你。
02、72歲老人的親身經歷:人老了,誰也靠不住
社區里的劉大爺,今年72歲了,原以為到了晚年,可以跟老伴攜手共度余生,在兒子家享受天倫之樂,無憂無慮地過完人生最后一程。
可一對子女,總想著從他這里要點錢,今天說是需要給孫輩人報輔導班,明天那個又說孫子讀大學需要資助一下。本以為養兒防老,誰知,子女連自己的家庭都養不起,時不時來家里哭窮,啃老。
每次子女來跟他訴苦的時候,他都有一種是因為自己還有錢,老兩口還有退休工資,子女看在錢的份上,才回來看望自己;如果將來自己沒錢,生病時需要子女出錢的時候,子女是不是會不管他們呢?
劉大爺本不想資助子女的生活,可老伴在兒子家居住,自己的退休工資都在老伴手里,只能聽從老伴的安排。想著老伴若回來陪伴自己就好了,可老伴嫌棄劉大爺身上老年味太重,也討厭劉大爺常年抽煙,借口聞不得煙味,不管劉大爺,去兒子家享福了。
原本劉大爺退休后的規劃是,跟老伴一起享享清福,到處走走,子女獨立了,自己負責自己的小家庭就好。誰知,現實生活,這樣的清福都不能享受。
劉大爺每月的退休工資6千,用在自己身上不過2千多,剩下的都被子女花了。在現實生活里,能夠享受清福,子女能夠不啃老的,實在太少了。
每每想到自己的晚年,劉大爺都會感慨:傳統的養兒防老,為啥到如今竟然變成了養兒啃老?
03、人老了,最大的靠山,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兩點。
首先是自己的健康和兜里的金錢,一個人也能夠活得很精彩。
劉大爺說自己六十歲退休的時候,子女就想著把家產分了,這樣劉大爺和老伴可以輪流跟著子女居住養老,可他卻覺得,不論什麼時候,自己的健康,和兜里的財產,才是自己晚年的依靠和生活的體面。
所以,劉大爺拒絕了子女分家的要求。既沒有去跟兒子居住養老,又沒有跟女兒居住生活,而是自己在家享受老年的日子。
退休后早早把家產分了,當時子女們開心,老人也舒心。如果子女是孝順的,大多數都會盡孝;反之,趕上不孝順的子女,越早分家產,老人的晚年越悲慘。因為老人手里沒有子女想要的,老人自己變得小心翼翼,越活越卑微。
所以說,人到晚年,能夠依靠的是自己的健康,和手里的財富。不論子女是否孝順,老人手里有財產,能夠平衡與子女的關系,更有利于與子女的相處,這是人性使然。
其次是老人的心態和觀念,對子女和老伴不要期待太多,否則就是失望和悲傷。
人越在乎什麼,往往越失去什麼,對別人期待太多,往往失望越大。人老了,學會改變心態和觀念,不論是對子女,還是對身邊的老伴,都不要抱太多的期望。
劉大爺退休的初期,總期待著子女周末能夠回來看望子女,讓自己享受兒孫繞膝的福氣,也期待著老伴在生活里對自己千依百順,自己說啥,老伴都積極配合。
然而,生活從來不是神話,子女需要打拼自己的人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陪伴劉大爺;老伴有自己的退休生活,沒有那麼多好心情來哄劉大爺。
隨著退休時間長了,劉大爺總算明白了,人這輩子,只能依靠自己,想要依靠別人,都是有條件的。子女需要金錢支撐,老伴需要感情鋪墊,少一樣,別人都是靠不住的。
人老了,需要不停地給自己的余生做著加減法,有得有舍。老了,不要跟自己較勁,學會與自己和解,與子女和解,與老伴和解,看淡得失,珍惜擁有就好。
結語:
老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
人老了,一旦身體不好,生病了,子女是否能夠真正孝順你,誰也說不好;老伴是否對你不離不棄,也沒有人能夠保證。
但,我們自己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積極主動地鍛煉身體,守好自己的家產和兜里的養老錢,不要著急分家產,更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改變固有的觀念,養老靠自己的意識,越早有這些,越能夠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當我們真正看透了人性的真相,我們就能越早地給自己未雨綢繆。人生一世,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唯有凡事依靠自己,才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