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學群、親戚群還有人說話嗎?
有些微信群,一會工夫就有幾百條消息,大家聊得火熱;
有些微信群,已經沉到了消息列表的底部,上條消息還是幾個月前。
不論群里是熱鬧還是冷清,好像有一部分人,總是默默潛水,很少冒泡。
我認為,那些既不互動,又不退群的人,往往是這幾種心態。
沒有共同話題,又舍不得退群
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會留下深刻的同學情誼。
但是一到畢業,大家各奔東西,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成長步調也不一致,能聊的話題就越來越少。
剛建群時,出于新鮮感,大家在群里聊聊各自近況,分享過往經歷,回憶過去嬉笑打鬧的日子,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但懷念總有限度,新鮮感也會消失,當話題聊到枯竭,開始分享生活日常時,才發現彼此之間,已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隔閡。
有人在大城市打拼闖蕩,被「996」、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有人留在家鄉結婚生子,操心著家長里短,過得安逸平淡。
前者理解不了小城生活的躺平,認為買車買房年薪百萬是幸福,后者對大城市的生活壓力無法共鳴,覺得安安穩穩粗茶淡飯就很幸福。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走越遠。
來源:全景視覺
同在一個群里,卻像是隔了千萬里,想說點什麼,又總是話不投機,慢慢就喪失了聊天欲。
不知從哪天起,微信群成了廣告聚集地,聊天的人越來越少,各種鏈接越來越多——求點贊,幫忙砍一刀,給誰家孩子投票,各類行業資訊、健康養生的文章和視訊......
每當看到這些群的聊天框彈出來,欣喜地點開,發現是些無關緊要的鏈接,只好繼續沉默。
微信群冷下來了,但人心并沒有冷。
沒有在群里說話的那些人,也會默默地幫忙點個贊,投上一票,點開各種優惠券的鏈接,再默默退出。
不退群,是想保留對那份珍貴友誼的紀念,讓它化作一種力量,鼓勵著自己繼續前行。
生活太忙碌,無暇維系感情
有句話說,成年人的生活里,每一天都是在渡劫。
那些很少在群里說話的人,可能正在現實生活里「渡劫」。
繁重的工作任務,加不完的班,回到家還要面對家庭瑣事、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堆事擠滿了生活,忙完已是深夜,連休息娛樂的時間都少有,哪里還顧得上在群里閑聊呢?
難得的空閑時間,會和同事、朋友小聚,身邊的這些社交圈,占用了余下的時間和精力。
不斷彈出的群消息,是忙碌中的一種打擾,于是索性屏蔽群消息,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某天閑來無事點開一看,99+的消息,往上翻著聊天記錄,一時不知該從哪里插話,或早已錯過感興趣的話題。
只好默默關掉聊天框,繼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難題。
來源:全景視覺
生活終歸要回到現實,即便曾經再親密的關系,也很難做到時刻保持聯系,一個人的大部分時間,還是會留給工作和家庭。
那些不說話也不退群的人,不是冷漠,也不是想了斷關系,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離理想生活更近一點,只好暫時擱置這段友情。
網上有句話說:「你總要接受這世上突如其來的失去,比如,灑了的牛奶、遺失的錢包、斷掉的友情、走散的愛人。」
聚散離合本就是人生常態,有些人只能陪自己走過一段路,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若有緣自會在前路相遇,無緣就祝福彼此,默默告別。
不愿勉強合群,退群又不禮貌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辯手奶茶說:「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如果合群,你就消失了。」
有些不愿在群里冒泡的人,正是抱著這種想法。
雖說群里都是認識的人,也共處過一段時光,但分別之后,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有人放棄學業,直接步入社會;有人繼續深造,讀研讀博,或出國留學;有人留在家鄉,做著普通但安穩的工作,有人進入不錯的行業領域,成為資深的人才......
一個人的三觀,往往會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不同的處境和閱歷,促使大家有了不同的認知。
在群里聊天時,你拋出的話題沒人接,他的觀點讓你不適,大家各說各話,完全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有人說「大海很美」,有人卻說「海里淹死過人」;
有人說「想出國旅行」,有人卻說「這是費錢又遭罪」;
有人在群里分享文章,有人卻說「整天發一些毒雞湯」......
來源:全景視覺
慢慢地,有些人開始變得沉默,他們也很珍惜昔日情誼,但在群里找不到歸屬感和認同感,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甚至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于是決定保持距離。
三觀不同,無法強融,說得再多也是浪費口舌,索性做個旁觀者。
對于他人的生活日常,他們不感興趣,只覺得占用時間精力,又無法帶來有用的價值。
他們更喜歡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討論些深刻有趣的內容。
若找不到同頻的人,就選擇安靜獨處,提升自己也好,休閑娛樂也罷,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心思敏感,害怕尷尬冷場
你有「社交形象焦慮」嗎?
在朋友圈發了自拍,會密切關注有多少人點贊;發了語音,會點開再聽一遍看有沒有問題;一旦制造冷場就會難過,害怕沒人挽尊,以至于不敢在群里說話,自認為存在感薄弱......
那些不愿在群里冒泡的人,很可能存在「社交形象焦慮」,在習慣潛水之前,他們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
看著沉寂的微信群,很想和大家聯絡感情,費盡心思想了個開場白,半天沒人回應;
自己不說話時,大家聊得火熱,自己一出來說話,大家都沉默了;
看到有意思的話題,突然想插一句話,發現其他人有來有回,唯獨不接自己的話,仿佛沒看見一樣......
難得在群里說一次話,卻吃了個「閉門羹」,心里不禁在想:
是自己的話題太無聊了?
還是說錯話得罪別人了?
又或者是自己人緣不好?
每次在群里發消息,都要一邊揣測他人想法,一邊懷疑自己,一次次的打擊,讓人失望心累。
這一類人,往往性格敏感,容易多想,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度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很在意他人的反饋。
他們并不是不想在群里說話,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或是害怕說錯話。
人人都渴望被關注、被喜愛,一旦被人冷落,敏感的人會無法接受事實,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失去自己。
但失敗的經歷教人成長,經歷過打擊和懷疑后,他們逐漸學會卸下心理負擔。
與其在意他人的評價,不如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活得輕松自在一些。
每個人身邊的位置是有限的,離一些人近了,就會離一些人遠了。
如果彼此之間很投緣,分開后還能聊上幾句,就珍惜這段情誼;
如果失去交集后漸行漸遠,也不必遺憾,保留過去的這份回憶,去遇見更好更優秀的人。
交友不是目的,幸福才是。
記住生命中那些閃光的日子,把握讓自己幸福的方式,心姐愿你生活甜蜜,有夢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