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身為父母,總是時時刻刻地為兒女操心付出,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再沒有無憂無慮的日子了。
兒女小的時候,父母害怕他們犯錯、受挫,總是時刻保護著他們;兒女長大家庭后,父母又擔心他們挨累、受苦,總是處處幫襯著他們。
然而,父母對兒女無底線的愛,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好事。隨著兒女不斷長大,父母也該明白,有些事情都需要讓兒女自己去感受和體驗,一味地溺愛和保護,反而會害了兒女。
父母老了以后,不管多有本事,都別為兒女做以下三件事,對兒女沒什麼好處。
1、害怕兒女出錯,事無巨細地為兒女做主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一生平安、萬事順遂,為了不讓兒女在人生道路上摔跟頭,讓兒女少走彎路,一些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名義,事無巨細地為兒女做主。
「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還能害你嗎?」
「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聽爸媽的話準沒錯。」
……
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
一些過于強勢,對兒女過度保護的父母,總是認為兒女還是個孩子,總是處處為兒女操心,事事為兒女做決定。或許他們覺得這樣可以讓兒女免受外界風雨的吹打,可以讓兒女的人生變得更加順遂。
殊不知,父母一味地站在兒女前面,為兒女抵擋著一切,只會把兒女養成溫室里的花朵,受不得一點風吹雨打。這樣的兒女,最終只會成為所謂的「媽寶男」或「媽寶女」,一旦離開了父母,他們將無所適從,舉步維艱。
羅振宇曾這樣說:「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孩子是比父母活得更久、傷得更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的確,父母始終無法為兒女兜底一輩子,過分保護兒女,為兒女決定一切,只會讓兒女變得毫無主見、怯懦無能,成為一個只能依附于他人而活的傀儡。
2、不讓兒女受罰,義無反顧為兒女收拾爛攤子
父母過于寵溺兒女,哪怕是兒女犯錯,也不愿懲罰兒女,一味地包庇兒女,為兒女收拾爛攤子。這看似是父母對兒女的疼愛,到頭來只會害了兒女,讓兒女越發得肆無忌憚,最終身陷囹圄,自食其果。
電視劇《知否》中,康姨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闖禍惹事,甚至奪人性命。然而,不管康姨母犯下多大的錯,她的母親王老太太都能幫她解決,為她收拾各種爛攤子。在王老太太的一再縱容下,康姨母有恃無恐,誆騙親妹妹投毒傷害盛家老太太。
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作惡之人必有報應。後來,康姨母闖下了連她母親都包庇不了的禍事,被關入內獄,等待發落。然而傷性不改的康姨母,還妄想害人性命,最終被就地正法,傷于劍下。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付出,同時也是有責任的斥責。
當兒女犯錯闖禍后,父母該做的不是第一時間為他們掩護,更不是義無反顧地為他們收拾爛攤子;而是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承擔后果、接受懲罰。
只有讓兒女在闖禍犯錯后,嘗到該吃的苦果,得到該受的教訓,這樣他們才能記憶深刻,才能避免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重蹈覆轍、自作自受。
3、擔心兒女受苦,竭盡全力地接濟兒女的生活
對于一些父母而言,兒女就像是捧在手心里的珍寶,從小精心呵護,哪怕是兒女長大家庭、結婚生子了,父母依然放心不下,擔心兒女苦著累著,害怕他們日子過得窘迫,總是竭盡全力地接濟兒女的生活。
要知道,父母一味地寵溺兒女,只會阻礙兒女的成長,讓兒女養成安于享樂、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到那時候,不管父母有多厚的家底,都會被兒女揮霍敗光。
俄國政治家捷爾任斯基曾這樣說:「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對兒女最深的愛,并不是為兒女傾盡自己的所有,而是學會慢慢放手,讓兒女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本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所以,當父母老了以后,哪怕再有錢,也不要無底線地接濟兒女,不然只會讓兒女的依賴心理越來越重,從而不思進取、一味啃老。
結語: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然而,真正愛兒女的父母,并不是一味地為兒女做事,而是懂得適時收手,讓兒女自己去感受、去面對、去承擔……
所以,為人父母,不管多有本事,都別為兒女做以上三件事,不然只會害了他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