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如果你開始獨居,可以用這幾種方式消磨孤寂時光

li李 2023/03/30 檢舉 我要評論

三毛曾說過: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光陰匆匆,歲月無聲。不知不覺間就到了晚年的時光,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也漸行漸遠,有的還跟你陰陽相隔,最終老人也是要獨居生活的。

生活里,總有人把獨居的老人看得悲涼凄慘,仿佛這樣的老人似被子女拋棄,被塵世間遺忘,覺得獨居是人到晚年最為悲涼的事情。

其實,這是世俗的偏見,總認為,人到晚年,就該享受「養兒防老」的生活。然而,現實生活里的獨居老人,大多數是自己不愿意跟子女一起居住,他們認為一個人獨居也是一種生活。

能夠享受獨居的老人,都有一種獨處的能力。

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里,任何人都不足以依靠,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子女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漸行漸遠是必然。

再恩愛的夫妻,也是會有一個先一步離開塵世,剩下的必然就要孤單獨居。獨居的生活并不可怕,如果能用以下這幾種方式來消磨孤寂時光,未來一樣過得自在精彩。

1、踐行年輕時的愛好,讓自己樂在其中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說道: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人到晚年的獨居,在世人眼里可能是一種「不幸福」的狀態,但轉過去思考,也給了我們自由自在的處境,讓人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年輕時既要忍受伴侶愛的嘮叨,還要迎合他人的喜好,時刻不得清閑,即使子女成家也要操心。到老了,終于可以放下一切,擁有一個獨屬自己的自由空間和時間。

此時的我們,不必再考慮伴侶的需求,也不必在意子女的生活,我們只需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將余生過得有意義就好。

如何讓余生過得舒暢有意義呢?那就是踐行我們年輕時的愛好,讓自己深陷其中,樂在其中。

才女楊絳在晚年的時候,先后失去了生命里兩個最親近的人,女兒的過世,以及老伴錢鍾書的離世。她沒有讓自己沉淪下去,而是選擇獨居。

楊絳先生一個人獨居的時候,非但沒有感覺任何失意,反而在自己獨居的時光里,繼續做自己年輕時的愛好,看書,寫作。

活著并不在于我們身邊是否有人陪伴,而在于我們生活里是否有自己的愛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事做。有事情可做的時候,心是靜的,生活是有方向的。

晚年最可怕的不是漫漫長夜的無聊時光,而是在這段時光里無事可做的孤寂。能夠提早地讓自己擁有愛好,你會發現,獨居的日子一樣美好精彩。

2、無事多運動,走出去感受生命的純粹

叔本華說: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培根又說: 「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健康有多重要!

晚年一個人獨居的時候,也要做到無事多運動,走出家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純粹,讓自己的身心都在路上。

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會在沿途「撿拾」朋友,也會有溫暖的相遇。跟別人交流一下獨居的快樂,大家偶爾也能夠相約在一起喝茶,暢聊余生。

獨居的日子自由自在,不必在意家人的時間,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跟隨著自己的節奏過日子。有老伴在的時候,還要顧及到老伴的感受,迎合老伴的時間。

獨居的時光都是屬于自己的,合理地安排好生活習慣,以及飲食,鍛煉的節奏,讓自己多些運動,多跟外面同齡人接觸,這樣的獨居也是很舒暢。

3、閑來多讀書,讓精神世界豐盈飽滿

周國平曾說: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的不安與躁動。」

每個人最終都要孤獨地行走在余生的路上,唯獨內心的鮮活才是最美好的精神依托。

人生一世,始終是活自己,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永遠讓生活豐盈,我們只能自己在獨居的時光里,給自己豐富飽滿的精神境界。

獨居的時光里,看一本書,思索別人的世界,別人的人生軌跡,在書本里感受生命意義,讓靈魂得以充實,讓生命獲得飽滿,感受歲月的味道。

多讀一本書,就多一層生命的體驗,多翻開別人的閱歷,靈魂就會多一層趣味,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掌控,但生命的厚度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增加。

晚年獨居的時候,注定我們要走向孤獨之旅,不必恐懼,也不必害怕,用以上這幾種方式消磨孤寂時光,未來的歲月依然閃光。

結語:

馬爾克斯在著作《百年孤獨》寫道: 「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生活是多面的,不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境界,都要擁有讓自己活得精彩的能力,關鍵是在于我們要學會去挖掘,去發現,去踐行。

希望晚年的你,在獨居的時光里用以上這幾種方法,讓自己一個人也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溫暖別人,讓余生更充實飽滿,此生再無遺憾。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