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到,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期盼著」老來伴「的美好夕陽紅,往往會讓人失望。
人老了,失去老伴后,剩下一個人到日子該如何過呢?
有人覺得走在衰老的路上,沒有伴的日子會孤寂落寞,需要再找個老伴一起抵御生活里的瑣碎。
也有人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一輩子的感情,再找個幾十年不熟悉的人過余生,內心會覺得很尷尬,既覺得對不起老伴,又覺得委屈了搭伙老伴。
70歲的秦阿姨說:對于我們女性來說,人 到晚年,老伴走了,余生睿智的活法,只需做好這三件事,晚年會過得清閑舒心。
1、不搭伙,不再婚,一個人日子孤寂且安暖
我是秦阿姨,今年70歲了,老伴走了6年,獨生兒子在外地成家有娃,如今我一個人獨居。
最初的時候,我也感覺剩下一個人的日子,非常的孤寂,甚至有種不想活的愿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慢慢在生活里的忙碌給填滿,也就不再去想,身邊沒伴自己多麼的孤獨。
看著身邊那幾個搭伙跟別人過日子的老姐妹,只要我們在一起閑聊的時候,說的都是搭伙后的各種雞飛狗跳,還不夠鬧心的。
我不怕付出,也不怕對方沒有房,沒錢,最怕的是自己的付出成為別人眼里的」傻「,也給自己的兒子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人的時候,生病了,內心就會期待」凌晨三點的那杯老伴遞給自己的水「。可身邊沒有這個人了,自己就要學會堅強,學會照顧好自己。
我覺得,女性到了一定的年歲,老伴走了,自己有住房,有退休工資,就不要再去想著搭伙,領證再婚,因為一個人的日子雖孤寂且安暖,兩個人的日子也未必精彩。
2、保持獨立,既跟子女和睦相處,又不完全依賴子女養老
人老了,剩下自己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保持獨立,不僅僅是思想上的獨立,還要是行動上的獨立。
千萬不要跟有些老人那樣,自己有一丁點事就給孩子打電話,孩子晚點回來就上綱上線地說孩子不孝之類的話。
其實,人老了,能夠自理的時候,最好還是一個人獨居的好,不要輕易搬到孩子家居住養老。
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消費觀念不同,居住在一起,時間長了,容易產生矛盾和分歧,更會讓老人與子女間產生隔閡誤解。
再就是,不要把自己的養老完全依賴在子女身上,千萬不要把」我以后就靠你「的話掛在嘴邊,容易給子女產生壓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
在我還能夠自理的時候,不論兒子如何說,我都不會賣了自己的房子,帶著積蓄去外地兒子家居住養老,我們彼此各自獨居,既可以和睦相處,也能夠讓我安靜生活。
身邊有個老姐就是害怕一個人過日子,老伴走了沒有幾個月,聽了兒子的話,賣了房子,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貼補兒子換房。
誰知,沒幾年的時間,女兒子跟這個老姐不和了,最后也不管這個老姐愿不愿意,直接把她送去了養老院,沒幾個月的時間,老姐就走了。
所以,剩下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保持獨立的認知,既要與子女和睦相處,也要有養老靠自己的意識,其他的就隨緣了。
3、培養愛好,讓自己心靜,既不多想,也不多管閑事
我一個人獨居了6年,支撐我的是興趣愛好。白天的時候,跟好姐們一起在廣場打拳,隨后大家在一起閑聊。
下午的時候,在家追劇聽曲喝茶,傍晚再下樓在社區里閑轉幾圈,活動活動后,回家看書,安靜地享受書里的世界,跟隨著作者暢游,甚至和書里的人物對話。
有人說,人老了,擁有愛好是支撐余生瑣碎的保健品,既可以讓自己安靜的做事,也能夠讓自己修煉身心,不多想,也不管閑事,安靜地過自己。
周國平曾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的不安與躁動。
人老了,單身了,別想太多,也別操心子女的事情,安靜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才是我們對子女最好的支持。
禪心有話說:
羅蘭曾說過: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其他人只能有限度地理解和幫助我們。」
人老了,不幸成為單身老人時,余生睿智的活法,就是要學會獨立,思想和經濟都要獨立。
不搭伙也不再婚,雖然一個人很孤寂落寞,但有時再找個人,會讓子女過于擔心,也會讓自己的生活多些瑣碎的雜事,不如一個人安靜地享受生活。
擁有愛好是支撐余生精神的最好保健藥,雖然只有自己,但擁有愛好就可以自娛自樂,讓子女安心地工作生活,讓我們的余生過得精彩。
大家覺得70歲秦阿姨說的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