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活到65歲至70歲的人最幸福,命短命長都不好

li李 2023/05/07 檢舉 我要評論

01

每一代的人類,都有一個最為淳樸的想法,那就是長命百歲,其它的根本就不在乎。

用某位作家的話來說就是, 只要能長壽,哪怕你讓某個富豪放棄全部的身家,他都舍得。跟錢財相比,命顯得更加重要。

但現實并沒有讓人長壽的藥物,也沒有讓人長生不死的科技手段。在大自然的規則下, 每一代人終究是要離開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罷了。

古時候的秦始皇,漢武帝,被后世之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如此卓爾不凡的他們,到了中晚年,都想煉制長生不老丹,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基業千秋萬代。

天意不可違。 強如秦始皇,漢武帝,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任他們再怎麼位高權重,也還是逃不過歲月時光的匆匆流逝。

能活多久,不由人說了算,而由自然的規則決定。

02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難道說越長壽,就越幸福嗎?這是不絕對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說, 這世間之事兒,有一利必有一弊。好與壞會在一定的情況下,相互影響,相互轉變,形成一對矛盾。

有些人活到了100歲,但70歲就臥病在床了,連自理的能力都沒有。也許, 如植物人一般活著的他們,十有八九感覺不到什麼幸福。

有些人活到了80歲,但 無病無痛,也沒有臥病在床,一直高品質地生活著。也許,哪怕他們活不到100歲,幸福感也是最高的。

長壽,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生活的品質如何,才是影響幸福的關鍵。壽命的品質高,跟壽命的品質低,其差距,那是特別大的。

就跟吃飯一樣,有的人只能啃白菜饅頭,別無選擇。而有的人可以吃雞鴨魚肉,五谷雜糧,人間美食。這,就是「品質」的差距。

對于普通人來說,不一定要完全追求數量。也許,把目光放在品質上,才是最好的選擇。

03

網絡上有一個數據, 在2022年,男人的平均壽命為74歲,而女人的平均壽命為79歲。從整體來說,女性的壽命比男性要長得多。

不少還未退休的人都認為,只要活過了平均壽命,那人生就回本了。對于「回本」這兩個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人追求的,單純是生命的長久。一部分人追求的,不僅是生命的長久,還有生活的品質。當然, 此事古難全,有所得,必然有所失。

發展心理學家 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 現代的人類年齡達到70歲后,生命品質會呈現下降的趨勢,人類的理想壽命應該是65歲到70歲之間。

在皮亞杰教授看來,70歲前,只要人們的身體保養得當,都能活得有滋有味,生活的品質特別高。而過了70歲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活的品質就會一直降低。

有些疾病,人們無法躲避。有些不幸,依舊會來到我們的身邊。人過六十,這是常態。而人過七十,基本就是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了。

04

百度百科當中有一個數據: 阿爾茨海默病的起病年齡平均為65歲,其發病率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65歲后,每增長5-10歲,發病率可增加1倍。

所謂的阿爾茨海默病,就是我們常說的 「老年癡呆」,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等表現為特征。

也就是說, 只要人們活過了65歲,老年癡呆這個病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至于什麼時候患上,那就只能看人之運氣了。

有些人六十來歲就患上了老年癡呆,啥都記不得了,就連意識也不清醒了,就跟失了智一樣。如此,哪怕他們活到了八九十歲,也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幸福。

試想, 在不清醒的狀態下活下去,那跟沒有活著,又有什麼區別呢?在患了老年癡呆之后,人之腦子,就跟銹跡斑斑的機器一樣,早就轉不動了。

人,最幸福的時間,是在70歲以下。一旦過了70歲,就需要面臨諸多的疾病和痛苦。有錢的家庭還好,而在沒錢的家庭,這些患病的老人,結局都不太好。

05

在農村地區,由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所以年邁的老人只能孤獨地留守老家。這留守,就是十幾二十年的時間。

網絡上有很多留守老人的案例。 他們患病了,卻沒有人照顧;他們孤獨了,老人癡呆了,迷了路就走失了;他們臥病在床了,子女還在外省工作賺錢......

為什麼國外的老人,都推崇安樂死?因為他們知道,與其低品質地活著,不如舒舒服服地離開,不用再受那麼多的痛苦了。

反正,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遭遇都是差不多的。 我們所能做到的,不是擔憂晚年如何,而是過好當下的日子,盡量別留遺憾。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