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世間最親的人。
過年回家,除了陪伴父母,還能如同兒時一樣,和兄弟姐妹近距離地待上幾天。
一時間,冷清的房子里變得熱鬧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一整年的喜樂哀愁。
然而,樹大分叉,兒大分家,當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業后,再次回到父母父母身邊,有些話題一旦說出口,若不懂得適可而止,否則,再好的關系也會被傷得體無完膚。
01
「喪氣」話不要說,只會雪上加霜。
兄弟姐妹之情之所以珍貴無比,就在于彼此能掏心掏心,成為對方的依靠。
若不是因為蘇軾的光芒太過耀眼,蘇轍放在任何一個朝代,也會是文壇和政壇星光熠熠的「大咖」。
然而,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緊隨兄長,一同考取功名,一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們手足情深,蘇軾寫下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為懷念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
他們生死相依,當蘇軾深陷「烏台詩案」,朝不保夕時,蘇轍早已不顧被連帶的危險,四處奔走,為營救哥哥使出了渾身解數。
面對兄長執拗地堅定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長期遭受貶謫,日子愈發艱難,蘇轍沒有半點指責,而是一直接濟兄長的生活。
或許,正是這份同進退、共榮辱的兄弟情誼,才讓蘇軾沒有了后顧之憂,愈發豁達、樂觀、從容。
在現實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間,常常「同甘」容易,「共苦」難。批評指責容易,始終如一地幫助很難。
比如,我家表妹,已經三十八歲了,還是不肯談婚論嫁,家中兩個姐姐,幾乎每年過年,都要張羅著給表妹安排相親,可每次,都是小妹無情拒絕,今年又是如此。
兩個姐姐氣得直接和小妹吵架,賭氣地送上新年祝福:「你就等著孤獨終老吧!」小妹也很倔強,撂下一句「我的事不要你們管」,就早早地返回了打工的外地,鬧得不歡而散。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要明白,人各有志,強求不得。
只有充分地尊重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由衷地去幫助對方,而口不擇言說出的「喪氣話」,則很有可能是壓垮手足親情的最后一根稻草,讓原本就開始漸行漸遠的親情,變得支離破碎。
02
「抱怨」話不要說,給彼此留下最后一點體面。
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莫不是「巴不得你過得比我好。」
可對于很多人來說,小時候,兄弟姐妹一起許下的愿望,走著走著,就走散了。
鄰居家的龍大爺,生了一兒一女,兒子打小調皮,女兒從小就乖巧懂事,也很是疼愛這個弟弟,沒少幫助他。
姐姐順利考上大學,留在一線大城市工作,還嫁了一戶開廠辦企業的人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眼看著國中畢業的弟弟和弟媳,在老家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姐姐便提議,讓弟弟和弟媳到自家廠子里來上班。
雖說是「打工」,嚴格按照工廠的規章制度干活,但姐姐姐夫總歸是心疼自家人,不僅每天吃飯,都讓弟弟弟媳跟著自己吃「小灶」,每個月底,還會多拿出一些錢來,給他們當零花錢。
如果弟弟弟媳能夠吃得下做工的苦,在姐姐姐夫的幫襯下,不出幾年,也能立足下來。
可偏偏弟弟和弟媳總覺得做工太辛苦,姐姐姐夫給予的關照太少,沒做多久,就回家去了,仍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搭沒一搭地做點農活,打點臨工,日子越過越拮據。
龍大爺也只好拒絕了女兒女婿請他到城里去住的邀約,幫著兒子兒媳帶孩子做家務干農活,對兒子的不爭氣強忍著咽下。也一再叮囑女兒女婿,不要費盡心思想著如何幫襯這個弟弟了,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行。
所以,這些年,龍大爺的女兒女婿都沒有回家過年,只是寄些錢和禮物回來,讓龍大爺的衣食住行有保障。更不會再抱怨弟弟的懶惰、怯懦和狹隘,或許,各自安好,才是真的好。
03
「責罵」話不要說,一旦撕破臉就再也回不去了。
兄弟姐妹之間,隨著各自家庭的經濟水平有了距離,親情也就變得微妙復雜起來。
若是大家都將金錢看得很淡,能夠傾盡全力,讓「有錢」的幫助「沒錢」的,最后都變得有錢起來,那不僅一家人和和美美,還會成為街坊鄰居的美談。
若是彼此看不順眼,又抱著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往往說話就隨心所欲了。
為了能夠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不僅語氣不好,言辭也很難聽,如同一把把利刃,深深地傷害彼此的感情。
如同有些兄弟姊妹為了爭奪父母本就不多的遺產,或是征地拆遷的補償款,而撕破臉皮,要錢不要臉,手足之情說散也就散了。
如同有些兄弟姐妹為了推卸贍養父母的責任,彼此指責,相互埋怨,甚至將父母隨意趕出家門,這樣的親情也只剩下悲涼與落寞了。
不管出發點是什麼,兄弟姐妹之間,一旦開始相互「責罵」,一旦開始撕破連,那份濃濃的親情就再也回不去了。
04
結束語:
有人說,兄弟姐妹,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只是,人生不易,想要維系好這份親情,不僅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更要懂得,把握好分寸。
有些話,有些事,越是親近,越是不能口無遮攔,換一種方式,去表達關心,去給予幫助。
無言也是一種愛,同樣適合在兄弟姐妹的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