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不親,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
按理說,親家是我們精挑細選的一門親戚,應該是可以和睦相處的。尤其是門當戶對的小夫妻,雙方的家庭都有類似的條件,思想觀念也差不多,可以推斷,雙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會談得來。
現實卻告訴我們,人心隔肚皮,親家的感情,不是一廂情愿的,而是要雙向奔赴。
沒有分寸感的相處模式,不僅會害了子女,還會讓自己和親家都非常難受。
因而,人老了,對親家學會「留一手」,是做人的情商,也是高級的自律。
01
言語上留一手,少說自家的優勢。
親家交往,常常小聚。尤其是逢年過節,在一起吃頓飯,拉拉家常,顯得其樂融融。
家庭收入,事業發展,子女的關愛,房子的買賣等,都是聊天的話題。
總有人,提高分貝,把自家的情況,說得清清楚楚,還刻意放大了自家的優勢。
反過來看,就是「自家」很了不起,對方家庭就顯得落魄了。
人比人,氣死人。親家的境況,比對之后,就會讓人傷心。不可能,兩個大家庭,都一模一樣。
就是一模一樣的兩個家庭,在對比之中,也會互相不服氣,產生矛盾。
古人說:「見面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你過得好,不炫耀,而是低調一點,留下一些「值得炫耀的內容」,存放在心底。
對方過得好,你不要嫉妒,更不要反駁或者揭露對方的丑態,鼓鼓掌,就行了。畢竟,對方好了,自己也能適當沾光。
最重要的是,兩方的家庭都很幸福,是子女最大的福氣,哪有什麼值得比較的。
我的大伯父,有一段時間,在城里做生意,賺了幾十萬。過年的時候,子孫、親家都來拜年。
大伯母一開口就說:「今年就熱鬧了,兒孫滿堂,還錢財滿罐......」
大伯父馬上給眼色,阻止大伯母的話。
原來,大伯父的親家,做服裝生意,虧了不少錢。
記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就不會生氣。把自己的「高傲」,藏起來,低調就是修養。
02
錢勢上留一手,禮尚往來要有底線。
乾隆時期,有一個叫和琳的人,是和珅的弟弟,以文生員補吏部筆帖式。
蘇凌阿家的女兒,嫁入了和琳家,因而蘇、和兩家顯得更加氣派了。
和珅想盡辦法幫助蘇凌阿加官進爵,蘇凌阿想盡辦法送錢財給和珅。
有一次,蘇凌阿參加乾隆組織的宴席,不小心說錯了話。要不是和珅幫腔,就難以解圍。
之后,蘇凌阿送了一個珊瑚盆景給和珅,價值不可估量。
順理成章,和珅倒台了,蘇凌阿也跟著倒霉了。他們的禮尚往來,變成了行賄受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親家互相幫忙,這是應該的,互相走動,也不能避免,但是要有分寸,隨時記住道德規矩,法律底線。
其一,借助自己的位置,去幫助親家,不能有自私自利的態度,要有「舉賢不避親」的智慧和格局。
其二,親家來借錢,應該算清賬目,千萬不要有糊涂賬。遇到好吃懶做的親家,你應該拒絕借錢,不要助長了歪風陋習。
其三,平時的禮尚往來,要講情誼,而不是好面子,使勁給大紅包。送禮,要簡樸,不要互相攀比。
其四,在給子女買房的問題上,應該有一個說法,不能因此導致兩個大家庭,產生經濟糾紛。
其五,創業的時候,若是雙方合作,就應該「計較大錢,看淡小錢」,預測到一些可能的矛盾,有承擔責任的精神。
幫忙也好,合作也罷,你應該有自己的原則,還要守護好自己的錢。吃虧是福,但是不能吃大虧。畢竟,親家還是兩個不同的家庭,日子還得各自過,不能混為一談。
03
家庭上留一手,不要插手對方的家務事。
唐朝時,大臣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升平公主為妻。
做駙馬爺,是榮譽,但也有難處。畢竟,公主脾氣大,架子大,不好惹。
有一天,夫妻吵起來了。郭曖一生氣,就罵了:「你還不是仗著娘家的勢力,如此驕橫無理。」
公主回到娘家,向皇帝告狀。郭子儀因此嚇得戰戰兢兢。
唐代宗是一個明白人,笑著對郭子儀說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下一輩吵架何必計較?」
是啊,子女長大了,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父母就看看,別太較勁了。
親家交往,不要總是護短,把對方的子女貶低,也不要把子女家的小事,搬到桌面上,反復琢磨。
同時,我們還要搞清楚,兒媳、女婿父母的家,也不要我們插手。 說白了,那是「親戚家的事情」,你大包大攬,狠狠指責,是不對的。
「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交往時,不要挑起是非,你冷淡一些,就很好了。
04
親家關系處理好了,子女就隨時有退路。
當子女的小家庭不和氣的時候,雙方父母能坐下來,公正地談一談,促進和諧。若是父母都鬧起來了,那就沒有辦法相處了,會加劇子女的婚姻破裂。
人老了,要學會做人,想一想,什麼事情,有利于家庭,什麼事情會破壞家庭。做一個道德情操很高的人,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退一步海闊天空,留一手心寬體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