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這三件事做得越多,越容易「拖累」子女,禍及「家庭」

li李 2023/03/14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看到了一個詞,叫「別人家的父母」。剛開始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其實就覺得,全天下的父母不都一樣嗎?但是,細細想來后,卻認為這個詞有些韻味。

每個人都有成為父母的那一天,每個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當真的到了那一天,你會怎樣履行一個父母的職責呢?是把自己畢生的家產都傳給他,還是該吃吃、該睡睡,怎麼開心怎麼活?

其實這些做法都沒錯,甚至很對。可是,當人到老年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懂得盡量不「拖累」子女。讓他們身上的負擔能輕一點,讓兒孫后代能過得好一點。

如此,我有點明白什麼是「別人家的父母」了。說得俗一點,就是做一個能助孩子一臂之力的「白頭翁」。就算助不了一臂之力,也要盡量做到不拖累,不困擾,不禍及家庭。

很多人就會有疑惑,對于自己的兒孫后代,愛他們還來不及,怎麼會有「拖累」一說呢?說實話,并非是自己想拖累,而是在不知不覺中把一些不好的事兒做多了,可自己又沒發覺,從而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進而連累了子孫后代。

不懂權衡,不留后路

最近,鄉下的陳伯因腦溢血進了醫院,但他的兒女卻沒有在醫院陪伴著陳伯,而是奔走在到處借錢的路上。左鄰右舍聽到這件事后,其實很驚訝,陳伯可是村里的「富農」,怎麼就沒錢呢?

聽他的兒媳向別人的抱怨中得知,原來在進醫院之前,家里的錢就已經被陳伯花光了,甚至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半年前,陳伯剛剛退休,拿著一大筆的退休金和大半生的積蓄,陳伯想干一些「大事」。看到他的三兒子還未結婚,陳伯便想幫他的小兒子蓋一棟房子,讓他好找媳婦。

這個小兒子雖然到了而立之年,可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蓋房子這事他沒放心上,只是讓陳伯一人自己出錢自己去折騰。剛蓋房子的時候,陳伯的錢是剛剛夠的。可蓋到一半,因為出現了一些問題,陳伯的錢花光了,也就需要向其他的兒女去「拿」點錢。

就這樣,在工程還未完工,錢財卻花光的情況下。陳伯突發腦溢血,便到了醫院,只能是到處借錢治病。而他蓋的那棟房子呢?因為沒錢裝修了,所以成了「爛尾樓」。

聽到陳伯這件事后,其實很感慨,陳伯他本人也是為了孩子能過得好而到處折騰。可卻做錯了一個點,那就是不懂得「權衡利弊」,不懂得給自己留一條后路。而這條后路一旦被堵死,別說自己沒了后路,就連整個家也沒了后路。

人到老年,要明白一個道理,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愁。子孫后代有什麼事,讓他們自由發揮,自由去做便好。而自己,不是要「替」他們做事,而是好好保重自己,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幫他們一把。而不是把所有的家底拿到台面去「賭」,讓一切都落空。

不聽人勸,一意孤行

人到老年,最要緊的一件事,那就是要懂得多聽聽兒女的建議,而不是不聽人勸,一意孤行。為何老年的大多數父母都不太聽人勸呢?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打拼了一輩子,認為自己吃鹽的次數比后代吃飯的次數還要多,所以不會去聽。可這種心理,很容易會拖累子女。

小區的張嬸,前段時間就是因為買了一大堆「保健品」而被人騙了錢。在被騙之后,張嬸很后悔,甚至她還說,如果早點聽女兒的勸告就好了。

現在的生活,騙子的手段層出不窮,他們很多人都把老人當成了「哄騙」的對象。正因為時代發展過快,老人的思維和思想跟不上時代,所以很容易被欺騙。

要知道,多聽聽別人的建議,那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做的事兒。有些時候,看到身邊的小孩,他們所知道的東西,有可能比那些活了六七十年的老人家知道的還要多。這是必然的。

倘若一意孤行,有些時候,禍害的就不僅是自己了,更是整個家。曾碰到一個朋友,她是這麼說她的公公的,就是因為公公整天喝酒,整天吸煙,不聽兒女們的勸阻,以至于得了重病,進了醫院,不僅花了錢,人還癱瘓了,只能讓他們24小時去照顧,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壓力。

人到老年,無論做什麼事兒,第一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自己,而是要考慮整個家庭。要知道,老一輩是家中的「掌舵人」,倘若連「掌舵人」都迷失了方向,又怎能讓這個家蒸蒸日上呢?

余生,多聽別人勸,而不是自己鉆牛角尖。如此,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子孫后輩負責。

盲目依賴,不懂體諒

曾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這輩子無論到了哪個階段,少點靠別人,多點靠自己。」

人這輩子,無論是青年時期的獨自到省城里工作,還是中年時期的獨自面對風和雨,成家立業,都是一種靠自己,不依賴的品質作風。既然幾十年前如此,人到老年的時候,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生活作風。

只要是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自己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憑自己的心情去過,而不是處處依賴,看別人的臉色。為什麼說過分依靠不好?就是因為年輕一輩也在成家立業,生孩育兒的過程中,本就背負了「房車孩」等各類的負擔,倘若父母再推他們一把,不就是把他們推向死路嗎?

身邊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經常抱怨,要不就是孩子不孝順,給錢太少,要不就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自己幾十年的撫育之情,對自己的生活很少關心,甚至電話也沒給幾個。

說實話,這些長輩的抱怨有他們自己的道理,卻有一點沒有做好,那就是不懂得「體諒」別人。要知道,自己也是從成家,育兒,立業這些個繁雜的階段過來的,就應該有「設身處地」為后代著想的心。

一個老人,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幫后代多少,而是要明白「體諒」的可貴。能自己做的事兒,少勞煩自己的兒孫后代;能每天鍛煉,就多去鍛煉;能睡好喝好,就不要管后輩太多的事兒,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給他們自由做事的空間。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