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過,人都有兩副面孔,出門在外面一個,回家在里面一個。
對待外人,總是表現得異常禮貌和大度,展現自己寬廣的胸懷和友好的微笑,可一旦對自己人,就肆無忌憚,粗暴急躁。
甚至還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無論到哪里都能自由切換,絕不會出錯。
但這并不是調侃。
一個人如果總是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并不見得是一種多高明的處事藝術,相反這是人性最大的愚蠢。
以前接觸過一位來訪者,看起來彬彬有禮,十分親和的一位男士。
他是單位公認的好同事,工作兢兢業業,業績突出,對待上下級永遠謙卑有禮,就連鄰居都對他贊不絕口,責任感和道德感都極強。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好好先生,和家人的關系卻一直都不怎麼和諧,每次回家就會心緒煩亂,家人說幾句話就很暴躁。
發現妻子把明天自己要穿的襯衫洗壞了,他的嗓門一下子高了八度,當著孩子的面,把衣服狠狠摔在地上。
發現孩子作業哪里錯了,就大發脾氣,現在孩子看到他就怕……
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對著家人特別容易失控,事后又經常后悔對不起他們,但是對于外人又總是忍著,特別兩極化,我該怎麼辦?」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陷入這種人設怪圈,有意無意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一個「假我」概念。
他認為, 人的心理有兩種組成部分: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
「真實自體」包含著每個人獨特的、最真實的感受;
「虛假自體」則恰恰相反,它是壓抑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為了迎合外界的需求,適應環境發展出來的。
簡單點說,你知道對客戶發脾氣可能會丟掉利益,對同事發脾氣可能會受到排擠,所以會下意識使用假性自體去和對方互動,維系表面和樂融融。
然而,在親近之人面前,這種假自體功能會自動減弱。
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家人可以給我們最大程度的包容。
在他們面前,既不用擔心發脾氣承擔后果,更不用害怕失去對方,無論自己怎麼發脾氣,只要事后道個歉,都會被原諒。
于是形成一種反復橫跳的狀態:
老板太過分,不敢罵;
伴侶不中用,可以罵。
路人不文明,不敢罵;
孩子不爭氣,可以罵。
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有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
周星馳扮演的男主在事業上始終不受重用,經常回家對著妻子劉嘉玲大發脾氣。
有一次,劉嘉玲忍無可忍反駁道:「誰得罪你了,你去把他罵回來,你不要拿我當出氣筒。」
而周星馳的回答,扎心而又現實。
「因為我跟你熟啊!我就拿你當出氣筒怎麼了,不服氣?走呀!」
現實中有多少人就是如此。
覺得自己為了這個家付出太多,隱忍太多,回到家里家人就理應包容自己的壞脾氣。
于是肆無忌憚發泄怒火,抱怨、責怪家人為什麼永遠無法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
電視劇《幸福到萬家》中的王友德,就是典型的兩面人。
兒子結婚時遭遇婚鬧,王友德夫婦去向萬書記道歉。
結果在被拒后,王友德對著妻子大發雷霆:
「你說你這婆娘,就是能不夠,凈出這些餿主意。現在不離吧,你不糊弄領導嗎?」
得知家里要拆遷時,王友德心里千百個不愿意,但村里表決時還是他舉起了手。
下一秒回到家就向妻子撒氣,扔竹簍、拍桌子。
無論發生什麼,王友德永遠把膽小怕事的一面留給外人,把耀武揚威的一面留在家里。
而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家人也深受其害,妻子時常被人欺負,孩子也是從小低著頭長大。
成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為了生計小心翼翼,卑躬屈膝。
哪怕內心早已翻江倒海,但是臉上卻要表現得云淡風輕。
只有下班后夾縫的那幾個小時里,只有回到家才能卸下所有的偽裝,不用隱藏自己。
可是家人,就應該成為我們的情緒垃圾桶嗎?
不是的。
這個家真的不止你一個人在付出,在犧牲,它是所有人共同經營,共同承擔,才成為了彼此的避風港。
可當你一次又一次把生活的壓力宣泄的家人身上,說話難聽,臉上難看,其實就像一柄柄利刃,一刀一刀凌遲在家人的心頭。
人心都是肉長的,再相愛的人,也會失望,難過,一點點地累積最終變成絕望。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可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用來發泄與責難。
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是家人給我們撫慰,當我們孤立無援時,是家人給我們鼓勵,在我們功成名就時,是家人給我們祝愿。
親切的態度不應只用來對待同事、朋友、客戶或者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它更應該用來對待我們的家人。
無論生活再苦再難,推開家門前的那一瞬間,也請盡力把負面情緒放下。
懂得把情緒關在門外,才是一個成年人最高級的修養。
1、嘗試4-7-8呼吸
呼吸練習是瑜伽常見的輔助手段,可以很自然的幫助我們放松身體,緩解情緒。
每天回家進門前,閉上嘴用鼻子吸氣,在內心默數到4,接著屏住呼吸,默數到7,最后用嘴完全呼氣,默數到8。
如此幾個呼吸循環后,內心紛亂的想法通常就會少了很多,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2、馬上去衛生間
當你察覺情緒快要控制不住時,馬上去洗手間關上門,冷靜一段好時間。
照照鏡子,看看鏡子里怒目圓睜、面目猙獰的樣子,你大概也會被自己嚇到吧。
聽聽水聲,水流是天然的白噪音,用水洗把臉,一點一滴把思緒收回體內。
給情緒一個緩和的時間,也才能給事情一個回旋的余地。
3、不斷反問自己
當你意識到問題但情緒依然無法平靜時,可以后退一步,問問自己:「這個情緒來自哪里?
你是因為家人或者配偶的做法感到不開心,還是工作、社交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又或者太過在意外在的反映?」
把自己從情緒中剝離出來,留下思考的時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贏了一半。
4、用行動中斷情緒
在《情緒急救》一書中提出:
通過從事那些我們感興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以擾亂或者終止反芻思維。
很多時候情緒確實需要轉移,但千萬別再把這個「靶標」對準家人。
你可以試著玩玩手機上的數獨游戲,看一部喜歡的紀錄片,又或者整理報表,整理家務等。
很喜歡董卿的一句話:
「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
這個世界從不缺乏傷害,我們都曾挨過欺騙、遭過背叛,經歷痛苦與挫折,但也正因為如此,家才顯得格外溫暖而親切。
家人,是我們割舍不斷的血緣關系,更是風雨同舟的親密陪伴。
而我們,卻總是給他們的最少,又虧欠的最多。
所以,趁現在還來得及,請好好善待我們的家人,好好和他們說話,多多在意他們的感受。
減少不必要的埋怨和責怪,多一些理解和體諒,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每一寸時光。
人生漫漫,沒有什麼比家更溫暖,沒有什麼比親情更珍貴。
所有的溫柔與感恩,請一定記得給家人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