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幫忙帶孫子、外孫時,盡量保持「三不做」原則

li李 2023/03/22 檢舉 我要評論

01、卷首語

時光如梭,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崛起。似乎,還沒認真對待生活,就面臨著退休,開啟了另一個階段的生活。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多少人,退休后,為了更好地幫襯子女,接下了幫助他們帶孩子的艱巨任務。退休后,帶「孫輩」,往往會出現「隔代親」。

不管,有多愛孫輩,在幫忙帶孫子、外孫時,也要做到一定的分寸感。否則,很有可能出力不討好。

退休后,幫忙帶孫子、外孫時,盡量保持「三不做」原則。

02、科學育兒,別用傳統育兒方法

愛孫輩,但不能寵溺。

退休后,如果真心想幫孩子,想讓孫輩健康成長,更有出息,就不要固執地用傳統的育兒方法帶孩子。

《安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宮蓓蓓回到家,看到孩子眼睛盯著平板看動畫片,奶奶在喂飯。她想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怒斥孩子不能看平板,可是,孩子卻哭了。

奶奶和爺爺當即翻臉,嘴里說著:「一直都好好的,你一回來孩子就哭了。」

他們不聽有著更高學歷,育兒經驗豐富的兒媳怎麼教育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斷地發著牢騷,強制兒媳按照他們的方式去養孩子。

公婆只看到了自己的辛苦,總覺得兒媳宮蓓蓓事多。最終,導致孩子沒有一個好的習慣養成。

人老了,在帶孩子時,當兒女提出意見時,站在客觀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育兒方式,是否欠妥當。

如果,溺愛孫輩,事事由著他的性子來,會讓孩子變得任性,驕橫,不懂禮貌,無法塑造一個好的性格。

教育孫輩,要多用科學的方式育兒,不置氣,不賭氣。

03、帶孩子時,不要把家里的事,事事包辦

退休后,幫兒女帶孩子時,不要把家庭的事,事事包辦,讓自己過得又累又苦。

帶孫輩,原本就很辛苦,要注意休息,量力而行。

有些父母,覺得身上有無限活力,身上使不完的勁,事事操心,什麼都想替孩子料理。在生活中,把家里所有的事都包辦了,覺得這樣做可以減輕孩子的負擔,可以給予他們更大的幫助。

可退休之后,身體狀況漸漸地變差,做得太多,會感到身心俱疲。操勞過度,不一定會誘發哪種疾病,損害健康。

人老了,把家里的事情事事包辦,會讓子女習慣性地養成依賴的心理。變得懶惰、自私,無法承擔起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責任。

甚至,有可能,小兩口相互推卸責任,產生矛盾。

帶孩子,只是幫忙。換句話說,你不能「唱主角」。要讓子女和伴侶挑大梁,讓他們漸漸適應養兒育女的生活。

04、別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消耗在孫輩和孩子身上

退休之后,很多人,覺得自己花錢的地方并不多,也沒有什麼人生大目標要完成了。攢那麼多錢也沒啥用,不如一股腦地花在孩子身上,這樣也算盡最后一份力。

可是,真正把錢,都花在子女和孫輩身上后,未必能得到孩子們的感恩。

甚至,會讓子女覺得你的錢,就應該貼補在他們身上。有更甚者,覺得靠父母養老金過日子,是很舒服的選擇。

以至于老人想買件衣服,或是旅旅游,都舍不得。孩子遇到問題,就可能會找父母伸手要錢,導致人到晚年,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也會因為壓榨不到更多的利益而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幫子女帶孩子時,別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子女和孫輩的孩子身上,可以象征性地表達疼愛和關心。

錢給得太多,反而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也會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因為沒錢,陷入被動的地步。

05、總結

人老了,帶孩子,也要有原則。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在人際交往中,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退休之后,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規劃。帶孫輩,是幫子女過渡,而不是必須要承擔起的責任。不要犧牲得太多,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

在帶孫輩的路上,多與子女溝通,科學育兒,彼此配合默契,讓家里充滿更多的歡聲笑語。

-END-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